作为当代交往形态的媒介交往*

作者:杨竞业  2021-10-26 19:24  新传播    【字号:  

凸现个性和魅力的媒介交往是当代社会交往的独特现象,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媒介交往一般由社会交往的常识形态、沉隐形态和科学形态构成。作为常识形态的社会交往,是一种常识性认知、常识性理解、常识性表述的过程,是交往主体社会实践的一种基础形态和普遍形态。作为沉隐形态的社会交往,形成超越媒介的价值规定,取得主体希冀的意义,它既表现为交往主体通过吸收媒介介质不断展开思想表达的过程,也表现为交往媒介介质由于交往主体的有用性选择而导致相对沉隐的过程。作为科学形态的社会交往,是“物质性交往”和“精神性交往”的复合延伸,是“表形性交往”与“表意性交往”的有机统一,是“精确性交往”与“中立性交往”的高度统一。三种形态分别是交往实践主体达成话语表述的形态、展开思想表达的形态、建构意义表征的形态,“三位一体”地构成了媒介交往的基本结构。媒介交往和交往媒介的关系,实质上是主体际交往的衍生条件的关系。具备各种交往媒介即交往条件并有了真实开端,媒介交往才能推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媒介交往的生产取向、生活实践和理论建构,要诉诸于深层开掘主体间交往所共享的意义中去。


参考文献:

[1]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M].杨大春,张尧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1.

[3]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83. 

[4] [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 [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M].高湘泽,冯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95.

[6] [德]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潘亚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5.

[7]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 [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9]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5.

[10]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哲学视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11]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久,王志宏,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2] [法]热罗姆·班德.价值的未来[C].周云帆,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92.

[13] Erving Goffman. 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New York ∶ Harper,1974 ∶252.

[14]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154.

[15] [美]乔治·索罗斯.开放社会[M].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3-134.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