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交往形态的媒介交往*
作者:杨竞业 2021-10-26 19:2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凸现个性和魅力的媒介交往是当代社会交往的独特现象,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媒介交往一般由社会交往的常识形态、沉隐形态和科学形态构成。作为常识形态的社会交往,是一种常识性认知、常识性理解、常识性表述的过程,是交往主体社会实践的一种基础形态和普遍形态。作为沉隐形态的社会交往,形成超越媒介的价值规定,取得主体希冀的意义,它既表现为交往主体通过吸收媒介介质不断展开思想表达的过程,也表现为交往媒介介质由于交往主体的有用性选择而导致相对沉隐的过程。作为科学形态的社会交往,是“物质性交往”和“精神性交往”的复合延伸,是“表形性交往”与“表意性交往”的有机统一,是“精确性交往”与“中立性交往”的高度统一。三种形态分别是交往实践主体达成话语表述的形态、展开思想表达的形态、建构意义表征的形态,“三位一体”地构成了媒介交往的基本结构。媒介交往和交往媒介的关系,实质上是主体际交往的衍生条件的关系。具备各种交往媒介即交往条件并有了真实开端,媒介交往才能推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媒介交往的生产取向、生活实践和理论建构,要诉诸于深层开掘主体间交往所共享的意义中去。
一、媒介交往是社会交往的常识形态
媒介交往作为社会交往的当代形态,首先是一种常识形态。所谓“常识形态”,主要在于它在外观、内观和通观上都体现出主体间交往的常识性认识、常识性理解和常识性表述。一言蔽之,就是主体既假借交往媒介为工具,又把自身融合到媒介之中去,这种交往及其生成的秩序已经成为交往主体的常识性经验存在。
首先,从交往的外观考察,交往主体通过主动制造媒介、利用媒介来进行社会交往,这是一种常识性认知过程。在高技术媒介物出现前,人类的信息交换和传递是以原始信号和不成熟符号发出的。德国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就曾对信号和符号的概念与特征作出了区分,即信号与符号属于不同的论域,它们分别属于物理世界和人的意义世界的一部分[1](P50)。因为对交往活动而言,人们不仅要发出信号表示邀约或回应,而且要留下印记、表达情感、传递价值。卡西尔还对动物和人在使用信号和符号的能力上作了区分,即“动物具有实践的想像力和智慧”,而人具有“符号化的想像力和智慧”。 [1](P52)这一重要区别把人和动物进一步区别开来,进而也把人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特征呈现出来,即交往主体要制造一定媒介来发出交往信号,同时尽可能利用更多的媒介来建立符号化系统以使交往主体能够更确切更充分地实现话语表述。一般地说,人类的符号化交往先后经历了身体语言、约定记号、放飞信鸽、骑马传书、邮发信件、电话传音、电报传达、原件传真、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方式的演变。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进步,以人—机和界面为要件而联结的互联网信息交换、交流系统,不仅把历史形成的媒介形式继承下来,而且吸纳了当代最先进的交往媒介,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介信息的交换、传递的方式与形态,使这些信息、介质被放射到无限扩大的空间范围,并以越来越简单、快速、便捷的方式满足交往主体的多层次需要,从而导致主体间交往实现了空间异域高度压缩、时间异差高度微分、情感交流高度共振、信息分享高度升值、代价成本高度节约,引起了连锁性社会后果,并产生相应文化后果。反观这种社会后果及其文化后果,可以发现交往主体进行的社会交往,正是通过主动制造媒介、利用媒介直陈想法、述说事项、流露心情等来实现交往目标的。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就此指出,人们总是企图借助在场的外部条件作用所赋予的能力即获得“外感受刺激”[2]来开展其交往行为,这是交往主体最基本的常识性认知过程。
其次,从交往的内观考察,交往主体通过自觉内化媒介、溢出媒介来深化社会交往,这是一种常识性理解过程。交往主体除了要借助于媒介物作为一般性的工具手段之外,他还必须形成、获得一种实在的、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交往主体通过占有媒介的有限物,并且比较彻底地加以“消解”“过滤”和“融汇”成惯常性的知识,可以被交往主体经常使用的经验性的东西。这种东西就像那种“代表着许多人的辛劳、关注、试验、才智、艺术修养和技能”[3]的广告那样的媒介,可以内化为交往主体的一种生活心得、一种知识背景和一个理解构型,并且可以内化为交往主体发挥其知识积累能力、发展其智力含蓄机能和发扬其智慧创造水平的最为切近的感受基础。换言之,交往主体只有获得这种长久性的、可以重复使用并在使用中提升其创新水平的心灵能力,而且只有获得这种无限性的可以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理解和自我反思的经验素养,他才能够拿出具有个性特色、富有底蕴、不可模仿的东西展开、推进社会交往。因此,在交往的内观上,交往主体把媒介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进而溢出媒介而超越媒介的物的限制,真正占有媒介介质的有益元素而使之成为主体展开交往、实现发展的养料,这个过程就是交往主体的意识性理解过程。如果说作为外在表象的媒介物只是为交往主体提供了可见的、有限的基本物质条件的话,那么作为内在实有的经验能力和睿智素养就为交往主体提供了潜在的、无限深化的精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