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李晨  2021-10-26 19:24  新传播    【字号:  

列斐伏尔从马克思的生活观和异化理论出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率先开启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领域。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日常活动是所有社会活动得以发生的基础,人正是在日常生活这个层面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消费的异化,大众文化的异化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列斐伏尔从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对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深刻批判,这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列斐伏尔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日常生活的异化意味着人的生存已经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对此只有展开全面的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恢复人的革命主体性和创造性维度,而且只有将日常生活革命置于社会变革的中心,才能实现人的彻底的解放。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是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去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合理化视角。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时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日常生活。


一、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来源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的,他认为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理论是进行日常生活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生活观

首先,马克思认为生活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场所,而他们自身所从事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是生活的本质所在,因为所有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现实的个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P531)这些需要是人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是人类开展其他生活的前提条件。人类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发明和创造新的生产工具,产生出新的物质增殖需要,即不断扩大物质生活生产的需要。物质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这进一步带动了人的自身生产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的需求在不断满足的同时,还会产生新的物质需要和社会交往需求,正是这些生活需要和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核心内容。现实的个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生活,人类的本质就在于自由自觉的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劳动带有外在的强制性,因为一旦停止劳动,人的自身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人的劳动已经成为了维持自身肉体延续的动物本能。自由自觉的劳动的丧失意味着正常的日常生活的沦丧,劳动者失去了实现自身生命活动的对象世界。

其次,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日常生活异化的根源所在,正是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异化,进而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产生了异化。首先,劳动异化使人的生活丧失了创造性。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本应使自身的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但现实情况却是劳动者只能按照早已设定好的流程生产资本家所需要的产品,人已经失去了在劳动中早已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和劳动主导权。人创造出来的产品不再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而是对自身的全面否定,因为产品生产的越丰富,人就越是贫穷。其次,劳动异化导致人的生活关系的异化。一是工人与资本家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产出的产品不归自己所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这就导致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成为了一种相互对抗的关系。二是工人与工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资本家早已设计好的流水线上每个工人都是作为孤立的个体而存在,工人与工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减少,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个没有感情的活机器,有的只是肉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压抑。生活关系的异化导致每个个人都是以一种原子化的状态在社会中生存。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