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李晨 2021-10-26 19:2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列斐伏尔从马克思的生活观和异化理论出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率先开启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领域。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日常活动是所有社会活动得以发生的基础,人正是在日常生活这个层面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消费的异化,大众文化的异化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列斐伏尔从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对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深刻批判,这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列斐伏尔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日常生活的异化意味着人的生存已经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对此只有展开全面的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恢复人的革命主体性和创造性维度,而且只有将日常生活革命置于社会变革的中心,才能实现人的彻底的解放。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是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去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合理化视角。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时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日常生活。
最后,马克思在明确了日常生活异化根源所在之后,开始寻求消除异化,恢复人类正常的日常生活状态的途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中理想的人类生活形态:“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P537)这也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目标,即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建立一个自由生活的共同体。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彻底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的消亡,全社会将建立起一个自愿结合的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53)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劳动重新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人重新获得了确证自身生命活动的对象性世界。人的主体创造性可以在劳动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人在劳动中收获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和身心的愉悦,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抛弃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生活方式,它所追求的是全体人类自由发展的生活方式。
(二)西方学者对生活世界的关注
西方学者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理性的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最早始于胡塞尔1936年所发表的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一书,书中认为欧洲实证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使西方哲学忽视了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关注,科学与人的生活世界产生了分离,失去了科学本身所具有的活力。欧洲科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要想彻底摆脱这场危机,就必须重视与人密切相关的生活世界。“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3](P58)胡塞尔认为,在生活世界中的人与世界具有统一性,而在科学世界中却忽视了人的存在,丧失了人与世界的统一性,科学世界成为了一个没有人参与其中的空洞的世界。科学世界不应该将人的生活世界排除在外,哲学应当加强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关注与研究。
许茨在继承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基础上,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世界展开了研究。他认为日常生活世界不是单个个人的世界,而是一个主体交互的世界,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每个社会个体所共同享有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根基所在。由此可知,许茨已经把日常生活世界转变成为一个社会哲学的概念,主体间的相互交往是作为一个经验上给定的现实而存在的。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一个给定的经验世界,是与每个个体生存密切相关的现实世界,每个人对日常生活的实际认识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储备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