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李晨 2021-10-26 19:2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列斐伏尔从马克思的生活观和异化理论出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率先开启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领域。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日常活动是所有社会活动得以发生的基础,人正是在日常生活这个层面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消费的异化,大众文化的异化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列斐伏尔从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对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深刻批判,这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列斐伏尔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日常生活的异化意味着人的生存已经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对此只有展开全面的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恢复人的革命主体性和创造性维度,而且只有将日常生活革命置于社会变革的中心,才能实现人的彻底的解放。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是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去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合理化视角。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时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日常生活。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社会主义的政治家必须要对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最细致的观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人民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需求,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0](P85)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人民日常生活,致力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的现实目标。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仅仅只是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而是已经拓展到了政治民主、社会公平和环境宜居等多个方面。党和政府总是能够非常敏锐地观察到日常生活中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必须要解决的大政方针和国家战略确定下来,这正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性和先进性的完美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一定要注重与人民根本利益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扶贫等社会问题,因为这其中的每一项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所以党和政府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满不满意作为第一检验标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只有提升他们的话语权,将评判的权利交给人民群众,才能确保社会良性平稳发展。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日常生活
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基础,而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却往往遗忘了日常生活这一基础领域,这就导致了哲学社会科学脱离了日常生活,丧失了本该拥有的丰富内涵。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时也应该重视日常生活的基础性作用,立足于日常生活,不断地为话语体系注入丰富的生活内涵。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1](P2)如果哲学社会科学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晦涩难懂的学科体系,不仅无法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也丧失了自身所具有的理论活力。没有脱离现实世界的纯之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立足于实际生活不断解决人与社会重大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结合日常生活提炼易于为人民群众所理解的新概念、新表述,让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还要紧跟时代潮流,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指导世界人民共同建设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