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李晨 2021-10-26 19:2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列斐伏尔从马克思的生活观和异化理论出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率先开启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领域。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日常活动是所有社会活动得以发生的基础,人正是在日常生活这个层面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消费的异化,大众文化的异化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列斐伏尔从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对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深刻批判,这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列斐伏尔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日常生活的异化意味着人的生存已经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对此只有展开全面的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恢复人的革命主体性和创造性维度,而且只有将日常生活革命置于社会变革的中心,才能实现人的彻底的解放。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是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去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合理化视角。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时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日常生活。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为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就必须深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宣传和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2]( P144)这说明核心价值观要有强大感召力,才能维持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而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就需要人民群众对其核心要义有着清晰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一直有着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光荣传统,让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随时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感召作用,一直是党和政府不懈追求的目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3](P9-10)我们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方式之外,还要善于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媒介,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述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人民群众只有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价值,才会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时间
列斐伏尔认为正是由于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丧失了自身在工作中本应该具有的自由性,人们渴望在闲暇时间中寻找到自由的替代物。进行日常生活批判就是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自身的生存困境,通过恢复批判性思维获得主观能动性,从而改变整个社会异化现状。
马克思提出:“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需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头役畜。”[14](P70)人们只有占有了自由时间才可以发展自身的爱好、兴趣和才能,才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旦离开了自由时间这个载体,真正的自由是无法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理想目标,通过提倡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可以有效保障劳动者的自由时间不会受到非法侵占。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15](P9)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的真正需要出发,在人民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方式中寻找灵感,引导人民群众思考现实,鼓励民众积极实现自身价值。只有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时间,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