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李晨 2021-10-26 19:2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列斐伏尔从马克思的生活观和异化理论出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率先开启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领域。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日常活动是所有社会活动得以发生的基础,人正是在日常生活这个层面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消费的异化,大众文化的异化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列斐伏尔从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对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深刻批判,这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列斐伏尔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日常生活的异化意味着人的生存已经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对此只有展开全面的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恢复人的革命主体性和创造性维度,而且只有将日常生活革命置于社会变革的中心,才能实现人的彻底的解放。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是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去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合理化视角。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时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日常生活。
布达佩斯学派的赫勒则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出发来研究日常生活,她提出日常生活就是“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 [4](P3)因为离开个体的再生产,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存在。赫勒对日常生活内涵的研究并没有止步于个体再生产这个含义比较抽象的概念,而是对其进一步限定,她认为,日常生活包括灵活可变的部分和基本不变的部分,其中灵活可变的部分对人类的生活不会产生根本上的影响,但是基本不变的部分任一要素的缺失,人类生活都将陷入一片混乱。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所要研究的就是被她称之为“人类条件”的这一基本不变的部分,也就是“自在的对象化”领域。需要明确的是,赫勒认为人类条件主要包括语言、对象世界和习惯世界三个部分,日常生活就是“一个由语言、对象和习惯等规则规范系统所维系的、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自在对象化的领域”。[4](P10)
二、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的定位
(一)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动产生的基础
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不断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使得日常生活成为所有活动产生的基础和场所。在列斐伏尔看来,“日常活动从根本上是与所有活动相关的,包含所有活动以及它们的差异和它们的冲突;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动交汇的地方,日常活动是所有活动在那里衔接起来,日常活动是所有活动的共同基础。”[5](P90)日常生活从表面上看与哲学、文学、艺术等高级精神活动并没有关联,但实际上这些活动一经产生就与日常活动紧密联系,正是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构成了这些高级精神活动的深层基础。离开了日常生活这一肥沃的土壤,象征着高级精神活动的奇花异草只会枯萎殆尽。因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哲学等高级精神活动所抽象出来的普遍性概念才能和真实的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具体地实现。这些普遍性的概念并没有因为和日常生活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就变得毫无意义,相反,这些通过抽象得出的一般概念反而获得了属于生活经验的新的意义,将概念与实践进行了有效地融合。
如果说哲学、文学、艺术等高级精神活动只是从理论层面论证了日常生活是其根本基础,那么政治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就将这种深厚基础落到了实践层面。在列斐伏尔看来,政治活动在现代化社会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因为它既可以建立在已有的政权和法律之上,又可以建立在神秘和暴力的形式之上,还可以用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政治活动的知识形式来看,“政治活动要求最细致入微地关注日常生活。进步的或社会主义的政治家必须了解人民的生活和需要,了解人民的眼前利益或根本利益。”[5](P82)如果政治活动家忽视了人民利益,那么他就失去了成为政治家的资格。要想成为一名进步的或者社会主义的政治家,就必须时刻关注人民的日常生活,了解人民的根本诉求。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例如住房、公共交通和运动场所等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政治家必须明确它们在社会需要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因为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会引起国家的变革。“政治家的才能在于他能否分析这些因素,确定哪个因素在一个给定的时刻是最重要的。”[5](P82)通过列斐伏尔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日常生活中微观因素的蝴蝶效应就可以引起一场规模浩大的政治运动,由此可见,政治活动源于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