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李晨 2021-10-26 19:2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列斐伏尔从马克思的生活观和异化理论出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率先开启了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领域。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与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息息相关的领域,日常活动是所有社会活动得以发生的基础,人正是在日常生活这个层面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消费的异化,大众文化的异化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列斐伏尔从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对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深刻批判,这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已经成为了列斐伏尔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日常生活的异化意味着人的生存已经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对此只有展开全面的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恢复人的革命主体性和创造性维度,而且只有将日常生活革命置于社会变革的中心,才能实现人的彻底的解放。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是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去分析并解决社会问题,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合理化视角。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由时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日常生活。
(二)日常生活构成了人的存在领域
日常生活是作为人的最基本生存层面而存在的,列斐伏尔早期给日常生活所下的定义为“通过分析把所有独特的、高级的、专门化的、结构化的活动剔除之后的残余,就是‘剩下的东西’。”[6](P97)日常生活作为一种残余,填充着高级活动之间的空白,处在各种专门化活动的边缘,与各种社会活动都密不可分。人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之中满足了自身生存需要,才能在此基础上从事其他专门化活动。由此可知,列斐伏尔并没有给日常生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1962年所发表的《日常生活中的神话》一文中才给出日常生活一个简要的定义:“1)位于这个层面与其上的诸层面(如那些国家的、技术的、高级文化)之间隔部分;2)未被控制的现实部分与已经被控制的现实部分的交错处;3)物体转换为被使用的货物。”[7](P229)也就是说,日常生活这个层面是介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日常生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人正是在日常生活这个层面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8]( P13)在列斐伏尔看来,日常生活领域就是人进行两种生产的主要场所,正因为这一属性,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和平常性的特点。重复性体现在人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循环往复过程中,而平常性则体现在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各种基本的社会生产活动中。社会的存在离不开人们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而人的存在也离不开人的自我再生产。每个人无论在社会中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持个体自身的再生产,日常生活都会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之中,如劳动方式、娱乐活动方式、消费方式、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而这些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也明确了日常生活的范围。
三、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异化状态的批判
列斐伏尔从人本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对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批判,人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一直是列斐伏尔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是人的一般生存异化。列斐伏尔从人的主客体视角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自然中是一种客体的存在。这种客体性体现在人类不但需要从大自然中获得各种资源来维持自身生存,而且还会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种类的伤害。从客体性角度来看,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无力反抗的状态,是被动的。其次,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主体性的存在。人的主体性体现在对自然界的支配上,这种支配是人通过一系列创造性活动所取得的。人类通过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人化自然即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各种社会制度,获得了对自然界的支配权力。正是这种主客体关系的存在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因为人与自然本来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但是人的历史发展过程却是不断超越自然的过程。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同时,发现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已经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客体存在物支配着人类,这种异化不仅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在列斐伏尔看来,正是人和自然之间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导致人的自然性成为人经常遭遇的异化,是人不得不面对的内在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