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析论

作者:毕红梅 谢宏芝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摘要]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亟需一定的评价指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旨归,对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指向和结果评价的重要指标,集中体现为规则的收获感、精神的满足感、行为的实现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情旨归和追求的理想状态,集中体现为认知意义的建构感、审美的感悟感、生命价值的追求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集中体现为内在的接纳感、外在的信赖感、未来的可控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丰富内涵的同时,也是一个按照一定的要素表现为不同形态的系统化结构体系,既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内部各要素组成的要素结构,又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结构。其中要素结构涉及人和人、人和社会、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层面,包含着认知、情感、方法、行为、价值等层次,覆盖了个人、社会、国家等场域。在关系结构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效果体现,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是核心,安全感和获得感是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保障,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本条件。新时代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靠多方力量共同发力,首先,党的领导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力量来源;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着力点;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支柱;最后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6-983X(2021)04-0151-09

早在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就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从中央深化改革小组会议上“获得感”的首次提出,到十九大报告中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并列提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深化发展,同时这也为具有社会人民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时代的价值目标和任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对于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学生能否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收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的实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在意蕴、关系结构和实现路径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遵循,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