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析论

作者:毕红梅 谢宏芝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一是认知意义的建构感。“幸福观是一种基于对幸福的认识,在幸福感的基础上抽象而来的”[4]。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和感官体验上的享受可能只是一种快乐,短暂而不稳定,这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长久、稳定且具有社会意义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用正确的幸福观引导大学生,帮助学生把个人幸福和国家幸福、中华民族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具有社会意义的幸福观。

二是审美的感悟感。幸福感是一种生活的美感,对美的发现和追求美的过程就是人们感受、感悟幸福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融入审美情趣,引导大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挖掘、感知、构建美好的生活,在生活中体验积极情感,达到“对生命以及整个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5]

三是生命价值的追求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是大学生体会幸福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启发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通过规划和经营人生以开发生命价值,愉悦生命过程,展现生命活力,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追求无限,在生命的不断发展中寻找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接纳感、可控感、信赖感

“安全感是主体对于其稳定与安宁的生活状态的主观肯定”[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它主要呈现三个层面。

一是内在的接纳感。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是人把外在事物转换为内在获得的中介,积极的情感对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具有正向的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饱含情感因素的教育内容通过具有感染力的方式传达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对教育内容达到理解和认同,进而激发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课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和参与感,达到情感互动和情感交融,给大学生营造出一种“心理接纳”和“心理安全”的内在心理氛围,增强大学生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