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析论
作者:毕红梅 谢宏芝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关系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辅相成的,具有递进性、衔接性、秩序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共同作用对象是大学生,满足于大学生的需求,以大学生的最终获得为落脚点;共同致力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感”的区别点在于它们的地位、作用方式和功能发挥各不相同,其主要表现为: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效果,幸福感、安全感以其为衡量标准。行为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检验目标,是评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和安全感最外显的内容。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是核心,安全感和获得感是基础。一方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和获得感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是幸福感的前提,幸福感是大学生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实际获得和情感认同之后达到的一种高级心理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核心目标是培育对社会、国家和民族具有高度幸福感的大学生。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幸福感也有助于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提升。正确的幸福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获所得,正确处理和规制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对未来有较强的可控感。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保障,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本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安全感是较高层次的主观体验,是让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踏实、更稳定、更有力量的保障。一方面,内在的接纳感是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的内生力量。内在的接纳感既是大学生更好地习得社会规则的内在心理保障,也是大学生将内在的幸福观转换为理想信念,并成为支配自己追求幸福的内在动力保障。另一方面,外在的信赖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幸福感提供长效保障。以党的领导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遵循,以文化自信为底气,为大学生今后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人生幸福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获得感和幸福感更深沉,更持久,对未来更有信心和动力。如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