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欺凌的治理体系研究— “伦理+法治”的分析框架
2021-09-15 14:4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三)新加坡—以预防、执行和康复为重点的策略
新加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机制科学全面,贯彻了注重预防、执行和康复的策略,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借鉴意义的新举措(如开办校园研讨班等)。 [23]预防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家庭、学校、警察机关这3道基本防线。第一,家庭。校园欺凌发生的一大诱因是家庭的不健全,它导致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健康,从而引发虐待倾向。因此,对校园欺凌的预防首先就要加强家庭的介入。通过教育宣传以及社区干预等方式对家庭问题进行防范,并增强家长防范和制止校园欺凌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让家长真正承担起防范校园欺凌的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第二,学校。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发生的场所。改善文化环境对于校园欺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防范作用。换言之,不能仅仅把校园定义为灌输知识的地方,同时也要将校园视为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向同学们传授友爱互助等道德观念。在学校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能够让校园欺凌失去土壤,从而真正让校园欺凌现象消失。第三,警察(执法)机关。徒法不足以自行,校园欺凌的防范还要以强制力作为规制措施。对于严重的校园欺凌构成犯罪的,应当严格采取强制措施予以制止并通过司法机关定罪量刑。但由于校园欺凌案例的犯罪主体为青少年,因此对此类案件的处理仍然应当坚持以预防为主、以强制为辅,教育与强制结合的执法理念。
康复的策略的基本理念则是:让这些校园欺凌犯罪的青少年有机会回归社会,有机会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组。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新加坡青年违法犯罪委员贯彻了综合治理的方针,各部门之间作为相对独立又不可完全割裂开来的有机共同体,彼此间共享信息资源,分工协作,秉持共同的目标:发现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共同解决。第二,举办学校研讨班。青年违法犯罪委员会相信,学校在对青年未来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将学校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力阵地。因此,委员会将学校校长、训导主任召集起来,通过研讨班的形式,不断提高他们对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开设社区网络论坛。除了学校,社区也是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社区环境也能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青年违法犯罪委员会工作组也在社区开设了研讨班和网络论坛,通过促进社区参与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进一步巩固了预防工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