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难题—对文珍都市情爱小说的一种疏解

作者:杨立青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  

“80后”代表作家文珍有着对城市题材的充分自觉,在对城市白领群体的书写中,她以情爱故事为中心,深入描绘了个人主体的精神成长。


也暗含了“现代”许诺的某种沿着线性历史发展将带来的美好前景。这不仅体现于资本主义发展对人们关于“幸福”的人生规划的深刻塑造,也展现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平等、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承诺中[1]。然而正如马歇尔·伯曼在同名书籍中所展示的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城市生活场景和世界画面一样,“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2]。世界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冲突及不确定性的加剧对社会和个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全球性的,自然也内在地影响了已深深卷入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尤其是像北京这样的超大规模城市,它一方面创造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个个在喧嚣尘世中疲于奔命、无所适从的个体。

文珍的小说就是其中一个可供分析的“文本”。在她2006年的硕士毕业作品《第八日》中,顾采采从小生活在福建沿海的一个风光旖旎而又风气闭塞的小镇,因父亲脾气暴躁,她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幸有一个形影不离的亲密朋友苗辛辛,一起与她梦想离开小镇到远方去。这成了顾采采工作后时时反顾的温馨回忆,并与刻板、无聊、压力大的上班生活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她“从小在家时就不耐烦家中那些来来去去的亲戚,不耐烦听那些客套话也不耐烦随众人一起敷衍”,上大学后更是对狭窄、逼仄、拥挤不堪、“谋杀个性”的集体宿舍生活极度厌恶,不合群的她为此“在自己床边挂了蚊帐拉了深色窗帘,以重重布幔人为隔绝出一块独立空间”—在这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鸽子笼里,她总算得以自由自在地换衣服、睡觉、听歌、看书或发呆。大学毕业她在北京的银行工作,在多次搬家后最终得以离开可怕的合住生活并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一个人租房住,“属于自己的客厅、厨房、卧室、卫生间”,“一套可以随时关起门来拒绝他人进入的房屋”(不妨插一句:“自己的房间”在年轻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作品中是何其醒目的文学意象)。但顾采采依然不快乐,在乏味的工作之余,她也有


[1]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49~50页。

 

[2]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商务印书馆,2003年。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