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的中国场景:复合治理的勃兴

作者:许珂 周伟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  

源自西方语境的治理理论,因其对于中国历史传统的忽视和对中国公共管理客观实践条件的回避,致使其在中国场景中出现了“空转”和失败,理论和实践效力大打折扣。复合治理是本着对中国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的尊重而提出的,是适应中国场景的“中国化”治理理论:通过对政府主导地位的确认和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认可来架构权威体系,通过多种有效治理机制的融合来延展自身的治理触角,以公民个人作为问题解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彰显了以人为本,又坚持了标本兼治。


即便如此,治理理论的提出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应当结合中国场景,对于治理理论进行中国化,找出适合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治理形态,充分发挥治理理论的积极效用,而复合治理就是在对治理失败和治理“空转”的反思中形成的治理理论的中国化成果。

二、复合治理理论的兴起

复合治理的引入最初是为了应对风险的全球化扩散,复合治理最早是在2004年由我国学者杨雪冬提出的,他指出“复合治理的背景在于公共的扩展使得任何单个的治理机制都无法应对全球化时代的风险,因此需要新的治理机制”,这个治理机制就是复合治理,但是杨雪冬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明确地给出复合治理的定义,仅给出了复合治理的五大特征[3]:复合治理是由多个治理主体组成,这与“复合行政”和网络治理也是基本相符合的,体现了治理理论的主体特征;“复合治理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体现在地理意义上的纵向多层次,还表现在应用领域的横向普遍性上。”;“复合治理是一种合作互补关系,它是国家、市场、公民社会这三大治理机制的相互补充和协调。”这点同“复合行政”有许多相似,同样强调各个主体的运行机制的交叠嵌套[4],互相补充和协调;“个人是复合治理的基本单位”,复合治理强调问题解决的根本是个人,要从个人出发寻找解决路径。“复合治理的目标就是及时解决问题”,因为复合治理最初针对的是风险的全球化扩散,因此作为解决路径,复合治理必须具有时效性,迅速解决问题,以防止风险的蔓延扩散。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