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的中国场景:复合治理的勃兴

作者:许珂 周伟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  

源自西方语境的治理理论,因其对于中国历史传统的忽视和对中国公共管理客观实践条件的回避,致使其在中国场景中出现了“空转”和失败,理论和实践效力大打折扣。复合治理是本着对中国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的尊重而提出的,是适应中国场景的“中国化”治理理论:通过对政府主导地位的确认和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认可来架构权威体系,通过多种有效治理机制的融合来延展自身的治理触角,以公民个人作为问题解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彰显了以人为本,又坚持了标本兼治。


此外,复合治理追求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自治是法治原则之下的自治,而不是任性而为,无所拘束的自治,自治的范围和内容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而在我们国家基层治理中还存在着法治的缺位,基层村官任性而为,以人治代替法治,藐视法律,侵害老百姓的合法权益,须知基层群众自治必须以法治为引领,基层自治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坚持法治精神在基层中的渗透和贯彻,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做好自治和法治的基础上,德治是决定治理效果的高线,德治的程度决定了治理的高度,在贯彻法治精神的基础之上还要重视教化,我国素有教育化民的思想,通过倡导真善美,发掘人民群众内心的道德本真,使他们受到道德的无形约束和规范,从而促进整体治理高度的提升。

最后复合治理强调政府、市场、社会三大治理机制的协调配合,单一依靠这三者中的任何一种,是不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的,因为这三种治理机制都存在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治理的最大效用。政府具有市场和社会所不具备的合法性资源,但其自身存在着政府失灵问题即公共政策的失误与失效、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寻租与腐败[11](P148-149)问题。公共决策的失误和低效主要是受到决策主体自利性、决策信息不完全、决策者的“近视效应”和沉没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则是因为政府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和公共产品的不可度量;传统的统治型政府就是依靠单一的政府治理机制,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官僚制弊病,而单一的市场机制也存在着市场失灵问题,即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社会公平问题,不能主动地完成产业布局的调整,以及存在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那么市场机制与政府治理相结合就能趋利避害,发挥二者所长了吗?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将这两种机制进行了结合,提倡引入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但是其对效率的偏执导致公平原则的缺失,其将公民等同于顾客实际也是矮化了民主的内容,因此市场与政府的结合还不能有效解决公共管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作为对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的补充,社会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学界开始提倡政府向社会放权,利用社会组织和公民自治的力量来解决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这三种治理机制各有其优缺点,只有三者的紧密联系和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场景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