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的中国场景:复合治理的勃兴

作者:许珂 周伟  2021-09-15 14:37  新传播    【字号:  

源自西方语境的治理理论,因其对于中国历史传统的忽视和对中国公共管理客观实践条件的回避,致使其在中国场景中出现了“空转”和失败,理论和实践效力大打折扣。复合治理是本着对中国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的尊重而提出的,是适应中国场景的“中国化”治理理论:通过对政府主导地位的确认和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认可来架构权威体系,通过多种有效治理机制的融合来延展自身的治理触角,以公民个人作为问题解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彰显了以人为本,又坚持了标本兼治。


其次,政府具备社会组织所欠缺的合法性资源,只有在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下,社会组织才会逐渐为公民所接受,而社会组织又具备政府所欠缺的“软控制”能力和强大的政治动员力,它因实现方式的柔和更易被公民接受,社会组织因其与公民的紧密联系和其活动方式的非强制性,使得其博得了公民的信任,使得公民愿意接受社会组织的领导,而且“政治动员很少是自发的,在任何众多人口参与到政治活动之前,肯定要形成各种组织,培训各种宣传者”[9]。政治动员往往需要借助社会组织的组织力和吸纳力,社会组织在政治动员中的积极作用,也使得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多中心协作成为必要。政府主导的多中心是以政府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宏观引导,社会组织的自主活动为基础的,二者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和依附关系,而是内在运行机理的耦合,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联系,以及社会组织与公民的紧密联系,密织一张囊括几乎所有治理主体与客体的治理网络,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

(二)多种有效治理手段融合:复合治理的实现路径

复合治理所强调的治理手段的融合,不仅是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治理机制的有效互动和相互配合,还是各种治理理念比如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也是各种有效治理理论,如协同治理、整体性治理等的去粗取精。复合治理之所以采取这种混合结构,首先源于治理对象即公共管理事务的复杂性。“公共管理事物是技术、形式和价值的复合体。就技术层面而言,公共管理事务及其实践是一般行政的通用性、部门行政的专业性和政府管理的综合性的复杂结合体,必然对公共管理者提出复杂的技术和能力要求。同时,区别于一般管理,公共管理还涉及制度和价值复杂性。公共管理依靠单纯技术性逻辑和科层制自生性的发展,无力促使新制度体系的生成、实现治理方式和组织体系的变革,解决基本价值的协调和妥协,促进社会共识达成,必须依靠治理方式的多元和政治方式的协同才能达成。”[10]公共管理事务的复杂性导致了单一治理方式效用的发挥,难以使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依赖多种治理方式作用的发挥,比如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协同治理所强调的合作协同,针对集体行动中的责任分散,希望以群体协作致力于区域共同目标的完成,强调的是集体行动的行为层面。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