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驱动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以深圳创新经济形成和发展为例
作者:张猛 戴欣 2021-09-15 14:43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社会学展示了一个更深入的过程视角,对于理解深圳发展经验,促进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改革开放催生的移民城市深圳,在改革家引领和市场激励作用下,深圳建构了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范式。由于社会分层被打破,掌握不同技能的人才得以融合,更好地实现智力型生产要素的流动,高效的社会网络被建立,企业家精神被激发,配以政府“创新诱导型”政策措施,深圳在国家财政投入不多、文化教育水平不高,高端创新人才匮乏等不利条件下,初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格局。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结合丰厚的社会资本是深圳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理解社会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市场、政府、社会的协同,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布局,是深圳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更是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所在。
2.创新诱导型政策与产业持续升级转型
深圳创新有四个“90%”现象: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专利发明出自企业。 [38]深圳创新逻辑链条是“产业分工→知识生产→知识扩散→知识快速积累→更加细化的产业分工”, [39]社会网络支撑下呈现分工模块化分散结构,不同模块链接组合成不同产业链,和沿海地区出现的专业于某一行业的产业集群不同,深圳本身就是大量不同产业集群密切联系的核心区域,每个网络上有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有机合作的节点,网络之间具有开放性,便于要素组合。以无人机为例,无人机作为创新产业,近年迎来“井喷”式发展,无人机需要碳纤维、特种塑料、锂电池、磁性材料等一般产业配套,深圳原有的手机、鱼竿、自行车等产业集群高效协作,推动深圳的无人机市场快速发展,独占到世界无人机消费市场的最大份额。深圳的创新体系表现为大企业龙头引领,中小企业遍地开花,如华为等前10家大型企业贡献了深圳地区全部国际专利(PCT)申请中约50%份额,与大企业共生的专业化中小型创新企业贡献了另外50%,华为主导的供应链体系中包括了20家上市公司,深圳有6家,占约30%。
众所周知,深圳起步较晚,本地高校、科研院所较少,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创建深圳大学之外,也着力引进优质科教资源,其中与中科院的合作较为成功,孵化出国内第一部手机制造商科健,第一个现代医疗器械生产商安科,并由产业集群实现知识的扩散,90年代建立虚拟大学园,引入数十家大学和研究院,进入新世纪创建深圳大学城、创办南方科技大学,引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为深圳科技发展提供科研资源和人才培养基地。
深圳政府的职能定位是促进政府和市场良性互动,孕育和推动创新。深圳不仅选择优胜者,而且同时支持同一技术领域的多个企业进行创新,例如深圳科创委设立的“创新券”项目,企业获资助比率为88%,其中85%是小微企业。创新券资助规模小,起到的是刺激作用,部分不曾有过R&D投资的企业在获得创新券后开展了研发活动。从生产投入产出分析角度来看,获得创新券后,企业技术效率平均提升约7%,创业资助率约占1/3。创业资助规模最高可到50万元,显著刺激了获资助企业的R&D投入,并提高了企业专利申请数。[6]这种资助方式有利于提升深圳的创新“情境”,形成创新氛围,引导企业创新发展,避免出现对中小企业的挤出效应。
[6]数据来自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