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自我实现*—以S市三个城中村治理为案例的分析

作者:章平 洪翠翠  2021-10-26 19:01  新传播    【字号:  

传统理论认为公共物品供给因市场失灵而只能由政府实现。基于三个城中村的追踪观察,文章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公共物品供给集体行动发起、追随和实现过程,特别刻画了能人动员在解决集体行动困境中的重要作用。理论和案例分析发现:个体财产收入等初始禀赋越高、预期获得的声誉越大,就越倾向于选择发起集体行动;个体依赖公共物品产生的效用越大,就越倾向于选择发起和参与集体行动;集体行动一旦发起,引入惩罚机制可显著降低追随者的参与门槛、减少搭便车行为。因此,基层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除了政府、市场,还可以由群体自组织实现,这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等公共政策设计提供了学理依据。 [关键词]社区治理公共物品集体行动自组织城中村


情形b:当个体1组织,个体3参与时,个体2选择参与集体行动的理性约束为:

image.png(11)

化简得:

image.png (12)

依据a、b两种情形,可得到:

命题2:当image.pngimage.pngimage.png时,无论个体3如何选择,个体2均选择追随能人—个体1选择参与集体行动;当image.png时,只有确定个体3会参与集体行动时,个体2才会选择追随个体1参与集体行动;当image.png时,个体2不会参与集体行动。

考虑个体3的情况:当个体1动员,个体2选择参与时,个体3选择参与集体行动的理性约束为:

image.png (13)

通过化简,得:

image.png (14)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

命题3:当image.png时,个体3选择参与集体行动,否则不会参与集体行动。

依据个体1、2、3的不同情形,观察到方程(4)、(6)、(8)、(10)、(12)、(14),不等式左边均为image.png的形式,因此,可以得到:

结论1: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即g、image.png  image.png保持不变时,image.png越大,个体i选择发起或参与集体行动的概率更高。这一结论与现实案例是相符的。在案例中,自治组织领导者在组织集体行动的过程中收获了比其他人更高的声誉,这使得他们也更愿意参与到自我合作治理的行动中来,并带动其他住户一起参与。

结论2: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即g、image.png  image.png保持不变时,image.png越大,个体i选择发起或参与集体行动的概率更高。在案例中,住户参与集体行动后,整个小区房子价值增长,租金上涨,因此初始禀赋较高的住户,即拥有更多的房子,租金收入更高,他们从集体行动中获得的收益更多,因此他们有更强烈的意愿发起或参与集体行动。

令不等式(4)(6)(8)(10)(12)(14)右边等于Y,则image.png与Y的关系如图2。image.png越大,Y越小,因此得到新结论。

image.png

结论3:当个体对公共品的偏好越高、与其他人的偏好差异越大时,个体越趋于选择发起或参与集体行动。这一结论在案例中得到了体现, NJ村自我合作治理的发起人在访谈时就表明,当初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好,才选择组织发起集体行动。然而,在XT村的案例中,集体行动的维持并没有那么顺利,2013年, Z等人开始拒交物业管理费,最后,物业公司对其进行了惩罚,将其诉诸法院才使集体行动得以持续。NJ村以及HP小区并没有出现相似的惩罚机制。因此,本文考虑惩罚机制对集体行动的作用如何,在模型中加入惩罚这一要素。首先,因为集体行动是由个体1发起动员,个体1不会面临惩罚,所以,假设当个体2、个体3选择不参与集体行动时,由于存在惩罚,个体效用函数会减少,其中,所以,当存在惩罚机制时,个体i在集体行动中的博弈动态如图3。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