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扶贫政策的体系、着力点与工具选择*——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作者:李云新 王丹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网络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政策谱系中的重要机制,在提高扶贫精准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扶贫绩效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对网络扶贫政策的体系、着力点、工具选择等进行描述性解读,以厘清政策系统及其要素,既有理论必要性,也有现实层面的紧迫性。研究发现,网络扶贫政策体系层次性颇为明显,覆盖了中央、省、市县等多个行政层级,既有总体性部署,又有针对单一领域的具体措施;政策制定主体呈现出多元化与协同性,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扶贫办是政策体系中的关键行动者,同时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其他职能部门也参与其中;政策着力点从中央到地方均聚焦于网络覆盖、网络扶智、农村电商、信息服务、网络公益等五大工程;政策工具丰富多元,可分为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三大类,体现为对政策的推动力、拉动力和影响力。然而,政策实践与文本衔接不足、政策落实形式化、政策目标与工具不匹配、政策工具组合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政策效应的发挥。为此,应从强化政策纵向联动与横向协同、增强资源配置机制衔接与多元主体协同配合、高度重视贫困群体主体地位、同步推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合理选择与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以最大程度提升扶贫政策绩效。


环境型政策工具的重点使用是营造良好网络扶贫环境的需要。规划工具的使用可以为网络扶贫政策实施提供方向指引、统筹指导。目标工具的使用可以为网络扶贫政策的目标任务分工、时序步骤分解提供行动规范,确保网络扶贫行动的规范有序。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可以为网络扶贫创造良好的市场和产业环境,为市场主体参与网络扶贫提供激励与保障,推动互联网关联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良性互动。引导性措施的广泛使用为多元主体参与网络扶贫行动、构建大扶贫格局提供行动激励与制度保障。

需求型政策工具强调通过公私合作和服务外包等方式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网络扶贫,以扩大资金规模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与简政放权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这在贫困地区尤为明显。政府职能市场化、社会化的相关制度安排尚不完善,实践经验与探索创新仍然比较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扶贫的资源动员与整合效果,同时不利于网络扶贫模式的实践创新。二是贫困地区社会力量尚处于发育阶段,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规模和能力都比较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需求型工具的使用效果。三是需求型政策工具见效较慢,且政策效果受到政策链条增长、主体协同困难、业务流程复杂等多种因素限制。


五、总结与建议

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技术引擎。网络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政策谱系中的重要机制,在传统扶贫模式革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扶贫资源优化配置、扶贫绩效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网络扶贫行动沿着政策和实践两条路径在探索中前行,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构起比较完整的网络扶贫政策体系,总体上呈现出纵向层级间上下联动、部门间横向协同的特征。网络扶贫政策的着力点围绕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和网络公益等五大工程,涵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教育、公益等多个领域,涉及政府、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志愿团体、贫困群体等多元主体,包含政府、市场、社会三种资源配置机制,蕴含制度创新、社会创新、技术创新等多维度创新探索。网络扶贫的政策工具涵盖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等多种类型,工具箱丰富多元。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