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扶贫政策的体系、着力点与工具选择*——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作者:李云新 王丹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网络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政策谱系中的重要机制,在提高扶贫精准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扶贫绩效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对网络扶贫政策的体系、着力点、工具选择等进行描述性解读,以厘清政策系统及其要素,既有理论必要性,也有现实层面的紧迫性。研究发现,网络扶贫政策体系层次性颇为明显,覆盖了中央、省、市县等多个行政层级,既有总体性部署,又有针对单一领域的具体措施;政策制定主体呈现出多元化与协同性,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扶贫办是政策体系中的关键行动者,同时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其他职能部门也参与其中;政策着力点从中央到地方均聚焦于网络覆盖、网络扶智、农村电商、信息服务、网络公益等五大工程;政策工具丰富多元,可分为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三大类,体现为对政策的推动力、拉动力和影响力。然而,政策实践与文本衔接不足、政策落实形式化、政策目标与工具不匹配、政策工具组合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政策效应的发挥。为此,应从强化政策纵向联动与横向协同、增强资源配置机制衔接与多元主体协同配合、高度重视贫困群体主体地位、同步推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合理选择与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以最大程度提升扶贫政策绩效。


(三)网络扶智

教育是阻隔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机制,也是精准扶贫效果可持续性的保障机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难保障等问题,难以通过传统教育扶贫方式解决。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扶贫模式变革和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契机。网络扶智依托新技术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教育鸿沟”,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进而提升贫困群体脱贫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网络扶智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线上平台和远程教育平台,实现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对城市教育资源的共享,显著提升教育质量;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对贫困地区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等群体开展网络应用技能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干部群众使用互联网技术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为网络扶智开展提供重要保障;三是通过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信息发布、资源共享、金融支持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和当地青年开展创新创业,引领贫困户通过“互联网+”赋能增识,带动就业增收,实现扶贫与扶智的有机结合。

(四)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网络扶贫行动的重要支撑,不仅关系到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性,还可以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信息服务工程的政策措施涵盖构建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一县一平台、一乡一节点、一村一带头人、一户一终端、一户一档案、一支网络扶贫队伍、构建民生保障网络系统等八项重要任务。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和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化解传统扶贫方式存在的扶贫信息透明度不高、扶贫开发资金项目监管体系不完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不健全以及碎片化现象等突出问题[18]。一体化数据信息平台,不仅可以提升扶贫对象识别、帮扶和脱贫的精准化,而且可以实现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与资源聚合,还可以助力扶贫开发决策的科学化、政策、资金、项目管理的动态化和高效化。县平台发挥着向县域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构建综合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乡镇节点承担着承接县级政务系统和支撑民生政策落地的双重使命。村带头人在信息服务网络中发挥着引领示范、政策宣传、信息服务、产业帮扶等作用。户终端发挥着打通公共服务供给“最后一厘米”的重要作用,为贫困居民获得精准定制信息服务保驾护航。户档案是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微观数据单元,其动态更新与跟踪监测对精准脱贫科学决策至关重要。多层级、广覆盖、高素质的网络扶贫队伍是政策落实的关键。民生保障网络系统是推动民生服务向基层延伸覆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拓展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探索民生服务供给新模式、强化信息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