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扶贫政策的体系、着力点与工具选择*——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作者:李云新 王丹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网络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政策谱系中的重要机制,在提高扶贫精准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扶贫绩效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对网络扶贫政策的体系、着力点、工具选择等进行描述性解读,以厘清政策系统及其要素,既有理论必要性,也有现实层面的紧迫性。研究发现,网络扶贫政策体系层次性颇为明显,覆盖了中央、省、市县等多个行政层级,既有总体性部署,又有针对单一领域的具体措施;政策制定主体呈现出多元化与协同性,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扶贫办是政策体系中的关键行动者,同时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其他职能部门也参与其中;政策着力点从中央到地方均聚焦于网络覆盖、网络扶智、农村电商、信息服务、网络公益等五大工程;政策工具丰富多元,可分为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三大类,体现为对政策的推动力、拉动力和影响力。然而,政策实践与文本衔接不足、政策落实形式化、政策目标与工具不匹配、政策工具组合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政策效应的发挥。为此,应从强化政策纵向联动与横向协同、增强资源配置机制衔接与多元主体协同配合、高度重视贫困群体主体地位、同步推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合理选择与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以最大程度提升扶贫政策绩效。
第四,政策创新要突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同步推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网络扶贫行动的双轮驱动机制,两者的同步推进与融合创新对于政策有效实施至关重要。网络扶贫行动中的体制机制创新能为技术创新提供规则体系与合法性保障,技术创新则能为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契机、驱动力和技术支持。网络扶贫行动不仅应重视技术创新本身带来的扶贫效率提升,还应更加重视为新技术应用寻求制度层面的文化认知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规制性要素的多维度深层次保障。网络扶贫行动中技术创新则能通过影响主体的意向性、组织的有效性、效率的适应性、制度缺陷的显性化等方面来倒逼体制机制变革。
第五,政策工具要实现合理选择和组合优化以最大程度提升网络扶贫绩效。政策工具选择应以政策目标为导向,合理区分政策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调和网络扶贫政策目标与其他政策目标,并根据现实情境与政策工具的耦合性进行合理匹配。网络扶贫政策工具选择要在系统性原则下进行科学评估,提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适应性,并在尊重区域发展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调节和使用。政策工具系统的优化组合应提升各种类型工具的协同性与均衡性,通过拓展政策工具选项、提升使用频次等措施加大对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同时优化供给型工具和环境型工具的内部结构。政策工具效应的最大程度发挥则高度有赖于其应用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以及工具执行的强力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小林.改革开放40年:全球贫困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实践[J].社会科学战线,2018(5):17-26.
[2]王雨磊.精准扶贫何以“瞄不准”?——扶贫政策落地的三重对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1):88-93,128.
[3]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N].人民日报,2019-03-08(07).
[4]郭劲光,俎邵静,邓韬.扶贫资源配置低效问题研究:生成机制与治理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9(7):56-65.
[5]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