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扶贫政策的体系、着力点与工具选择*——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作者:李云新 王丹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网络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政策谱系中的重要机制,在提高扶贫精准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扶贫绩效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对网络扶贫政策的体系、着力点、工具选择等进行描述性解读,以厘清政策系统及其要素,既有理论必要性,也有现实层面的紧迫性。研究发现,网络扶贫政策体系层次性颇为明显,覆盖了中央、省、市县等多个行政层级,既有总体性部署,又有针对单一领域的具体措施;政策制定主体呈现出多元化与协同性,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扶贫办是政策体系中的关键行动者,同时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其他职能部门也参与其中;政策着力点从中央到地方均聚焦于网络覆盖、网络扶智、农村电商、信息服务、网络公益等五大工程;政策工具丰富多元,可分为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三大类,体现为对政策的推动力、拉动力和影响力。然而,政策实践与文本衔接不足、政策落实形式化、政策目标与工具不匹配、政策工具组合不够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政策效应的发挥。为此,应从强化政策纵向联动与横向协同、增强资源配置机制衔接与多元主体协同配合、高度重视贫困群体主体地位、同步推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合理选择与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以最大程度提升扶贫政策绩效。


(五)网络公益

互联网技术为公益慈善、扶贫济困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多样化、智能化的渠道。网络公益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拓展公益空间、推动社会创新的重要途径。网络公益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构筑多元共治的网络大扶贫格局提供了契机和通道。网络扶贫行动中心,网络公益的政策重点主要包括:一是依托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通过移动客户端、视频网站等媒介开展网络公益宣传、活动、项目,激励广大网民开展消费扶贫等公益活动,与贫困形成“N+1”帮扶关系;二是通过开设网络公益专栏、传播推广践行者故事、网络公益动员、志愿服务项目设计等方式,营造全网公益、全民公益的氛围,推动网民成为网络扶贫的自觉参与者;三是通过大型互联网公司与贫困县形成结对帮扶、社会组织与互联网企业等主体形成网络公益扶贫联盟、互联网企业推动广泛参与扶贫项目等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结对帮扶计划;四是依托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通过构建公益帮扶平台、开展网络公益项目等活动打造网络公益扶贫的品牌项目,并依托腾讯公益等大型网络劝募平台来畅通公益参与渠道,实现贫困群体和网络公益人士的有效对接。


四、网络扶贫政策的工具选择

政策工具可以分为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19]供给型政策工具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扶贫的推动力,即政府通过资金、人才、科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手段直接为网络扶贫提供物质基础,具体包括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科技信息支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求型政策工具表现为对网络扶贫的拉动力,是政府借助采购、公共产品和服务外包等方式拓宽扶贫路径和渠道,吸纳更多资源,拉动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环境型政策工具表现为对网络扶贫的影响力,是政府通过制定目标规划、提供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及引导性措施等政策工具影响网络扶贫环境,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良好条件。

从表3可以看出,网络扶贫的供给型政策和环境型政策的工具箱比较丰富,而需求型政策的工具箱则仅有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两种工具。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和信息提取来看,供给型政策工具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亦远远超过需求型政策工具。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