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进:农民需要与国家政策*

作者:吴业苗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政策在21世纪前后有较大差别。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社会缺医少药,国家政策鼓励乡村集体创办合作医疗,低层次地解决农民医疗卫生需要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数乡村集体经济因家庭承包制出现式微,无力支撑合作医疗运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缺,农民看病难问题突出;进入21世纪后,国家主动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新农合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投入,基本满足了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近年来,农民享有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不仅新农合正在对接城镇居民医保,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均等化医疗保障,而且国家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条件,农民的健康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和提升。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仍存在诸多新问题,面临多方面新挑战,尤其是公平性、有效性、均衡性与可及性不足的结构性困境掣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基于此,改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国家需要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实施中,着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实施医疗卫生精准化服务,还需要面向农民新需要,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结构,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动健康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其实,公共服务效率在生产阶段和分配阶段是不同的,生产阶段要实现投入与产出上的技术效率,分配阶段要实现供给与需求间配置效率。[20](P122)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最大化,在生产阶段,既要改变政府独立从事服务经营状况,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又要扩大购买医疗卫生范围,鼓励更多的有能力的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从事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在分配阶段,除了上文提及的遵循需求端进行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调整外,还需要调整大医院、小医疗机构(卫生院、诊所)资源配置,将资源优先配置给农民希望的机构中。不能将国家“强基层”的政策片面地理解为扩大、加强乡镇和行政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强基层”的关键在于根据农民需要及其变化情况,优化、提高基层服务质量,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日子好起来的农民在乡村医疗机构看病、治病。

(四)顺应新趋势,推动健康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出现新趋势,即国家和农民都愈发重视健康权及其实现。从政策层面看,政府不断完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并且向村和社区倾斜,让农民群众享有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服务。从实践层面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开,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疾病预防、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以及农村65岁以上老人体检、慢性病和重症病人护理等服务逐步向广大农民覆盖,农民的健康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维护。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仍差强人意,不仅家庭医生或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次数少,服务对象多,很多服务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利用休息日或节假日时间开展的,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规定的工作,而且广大农民尤其是老年农民对健康体检和慢性病健康管理的需求显著提高,[21]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却没有及时、同步跟进。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以及农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要在“病有所医”的基础上转型、提升,将工作重点由“治病为中心”转变为“健康为中心”,全方位立体式地保障农民的卫生健康权益。保障农民健康是一项重要民生服务工程,需要有相关的服务介入。当前,农村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将保障农民健康权置入乡村振兴中统筹实施。具体地说,一要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不仅让健康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还要借助健康产业振兴推进乡村健康事业;二要在乡村生态宜居中整治乡村居住和生活环境,让农民拥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河道、卫生的厕所,使居村农民、甚至下乡居住的市民都有一个美丽环境;三要在乡风文明中弘扬健康文化,动员社会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支持和鼓励相关组织开展义诊,利用村民广场和文体活动室等开展健身娱乐活动;四要在生活富裕中培养农村居民健康生活,包括改变农民落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五要在治理有效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治理有效的乡村应该是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乡村,乡村治理需要通过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水平改变农民健康状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