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进:农民需要与国家政策*

作者:吴业苗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政策在21世纪前后有较大差别。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社会缺医少药,国家政策鼓励乡村集体创办合作医疗,低层次地解决农民医疗卫生需要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数乡村集体经济因家庭承包制出现式微,无力支撑合作医疗运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缺,农民看病难问题突出;进入21世纪后,国家主动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新农合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投入,基本满足了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近年来,农民享有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不仅新农合正在对接城镇居民医保,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均等化医疗保障,而且国家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条件,农民的健康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和提升。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仍存在诸多新问题,面临多方面新挑战,尤其是公平性、有效性、均衡性与可及性不足的结构性困境掣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基于此,改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国家需要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实施中,着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实施医疗卫生精准化服务,还需要面向农民新需要,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结构,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动健康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比较看,21世纪国家在新农合的担当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合作医疗不同。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发明、创造而后被国家政治认可、推广的低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出场更多表现在政策话语支持上,为农民合作医疗的实施撑场面,合作医疗运作的逻辑是农村事情由农民自己办。而新农合则不同,国家承担起道义责任,不仅各级政府给予新农合的财政补贴是农民个人缴费的2倍以上,而且在新农合运行中政府始终亲力亲为,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医疗卫生需要。正是国家大量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各级政府把办好新农合和公共卫生服务纳入行政绩效考核中,农民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才得以大幅度提高。


三、现实困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结构性问题

相比于城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仍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短板,无论是重大疾病预防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是医疗健康服务与管理都存在不少弱项。国家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面临诸多挑战,亟需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当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如下。

一是公平性问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存在城乡、地域不均等的问题。一直以来,中国医疗卫生服务重城轻乡,城市人享有较全面、较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投入非常有限,主要在地方病如血吸虫病防治和疫苗接种上。城乡二元结构下广大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农民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只能“自力”或依托集体“合力”解决。不仅如此,不同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状况差异大,城郊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农民能从村集体得到较多的医疗卫生保障,而且这些地区的基层政府也有财力进行乡镇卫生院、村诊所建设和农村公共卫生条件改善,农民获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比老少边穷地区和经济欠发达或落后的农村要多、要好。城乡不均等与地域不均等叠加,相互掣肘农村医疗卫生结构,加剧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不公平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不公平缘于国家医疗卫生资源的重城轻乡配置以及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即国家对城乡、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供给的医疗卫生服务不平衡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充分。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不足:一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农民生病就医成本高,包括看病要花更多的路费、住宿费;另一方面,农民的生命健康权保障不足,多数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不能满足农民“病有所医”需要,尤其是一些事关农民生命健康的服务,如年度体检、临终关怀等还不能提供。就此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落后不仅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有关乎农民生命健康权益保障的深层次公正问题。公平性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价值皈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构需要有公平、公正的基座。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