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进:农民需要与国家政策*

作者:吴业苗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政策在21世纪前后有较大差别。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社会缺医少药,国家政策鼓励乡村集体创办合作医疗,低层次地解决农民医疗卫生需要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数乡村集体经济因家庭承包制出现式微,无力支撑合作医疗运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缺,农民看病难问题突出;进入21世纪后,国家主动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新农合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投入,基本满足了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近年来,农民享有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不仅新农合正在对接城镇居民医保,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均等化医疗保障,而且国家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条件,农民的健康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和提升。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仍存在诸多新问题,面临多方面新挑战,尤其是公平性、有效性、均衡性与可及性不足的结构性困境掣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基于此,改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国家需要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实施中,着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实施医疗卫生精准化服务,还需要面向农民新需要,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结构,合理配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动健康服务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还存在设施落后、条件差方面的问题。如一些县市精神病院设施简陋、病房少,有的10多位患者同住一间病房,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很多精神病院的床位严重短缺,一床难求,精神病人住院甚至需要地方主要领导干预才能解决,以至于一些精神病人流落在社会上,对居民生命安全造成隐患。再如,一些农村卫生监督机构存在设备落后、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不仅大量地使用外聘人员或临时工,而且缺少资金添置新设备,不能对蔬菜、水果、蛋奶、肉类等农产品的化学元素超标进行有效检测。又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还存在诸多死角、空白处。政府推进改厨、改厕、改圈等民生工程,以及“村收集、镇输运、县处理”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工作仍在实施中,一些村庄的环境卫生整治不彻底,按下葫芦浮起瓢,老的卫生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甚至新问题比老问题还严重。

四是可及性问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是指居民与医疗卫生系统间的“适合度”,即居民能够容易地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方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Penchansky等人认为可及性可以从可得性、可接受性、可适合性、可承受性、可接近性五个维度进行测量。[17]在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政府习惯从患者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距离来提高可及性,着力打造“30分钟服务圈”,即看病农民10分钟到村卫生所,30分钟到乡镇卫生院。实际上,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已进行多轮拆并,乡镇或村的地域范围不断增大,不少农民难在“30分钟服务圈”内获得服务。张云丰和王勇在重庆、四川、陕西、湖北、河南、贵州、河北及江西等8个省市125个乡镇86个村做的调查显示,乡镇医院距病人平均7公里,病人走路需56.88分钟,约16.8%的调查对象距最近的乡镇卫生院在10公里以上,最远的达30公里。19.2%的调查对象到达村卫生室需30分钟以上者,5.4%的需1小时以上,最长的要100分钟。[18]

过于强调将医疗卫生服务送到“家门口”的可及性现实意义不是很大,有可能造成医疗卫生资源闲置和不必要的浪费。依据Penchansky等人的“可及性”诠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应该包括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设施能够满足农民看病治疗需要、农民到医疗卫生机构比较方便、农民适应或认可医疗卫生服务方式、农民支付能力以及现有的医疗保险能够承受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服务态度满意。如今,除了极少数山区外,农村道路交通条件比较好,农户的交通工具普遍是电动车、摩托车,拥有汽车的也不在少数,送病人到村诊所、乡镇卫生院看病没有多大难度。如此,当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病人择医包括选择看病医院渠道不通畅,现有的报销体制限制了农民看病选择;外出打工者或居住在城镇的农民在居住地看病后报销难;农民跨市、跨省看病报销比例低;还有一些重病或年老病人希望有上门服务,而不少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资质开展送医上门服务等等。可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可及性不仅仅是农民与服务机构间的距离问题,还有选择优医、要求异地报销和上门服务等复杂问题,需要国家统筹解决。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