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的真实发生与婚姻制度的道教反抗

作者:伊涛  2022-04-27 15:52  新传播    【字号:  

通过考察四大民间神话(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可以发现,它们的某些情节本身未必真实,囊括在寓意中的事情却可以真实发生,即传统社会的婚姻缔结需要遵循礼教制度。即便排除了父母之命,其实仍旧未必能够确保圆满,难免还需要获致诸多条件的共同支持,甚至要面对来自家外的干扰和男女双方的形象设定。道教意旨潜含在故事中,借力于人们对不美好的反抗,获得了经久不息的生命力,而且与儒家和法家展开了对垒,促使神话成为了三方相互制衡的演练场,但它们的流传并没有滋生出可以用来重塑婚姻秩序的崭新规范,反倒让儒家的某些论断获得了本意的还原。古今社会转型中固然曾出现戏改运动,以就地取材的姿态,助推着婚姻家庭生活发生演变,但当代的婚姻缔结依然未必只是关涉结婚,还会关涉上事下继的各种事务。儒家就此恰恰提供了可以在任何地点和时间反复使用乃至一再重构的理念范型,透视着儒家思想原本就具有的史学品格。当代法律更是确立了全新的婚姻制度,神话故事和道教却不会失去寓意释放的空间,甚至依旧保持着对社会实际的映现,而子女的婚姻自主权毕竟通常只是居于留待备用的“备胎”位置,神话和道教是否会释放寓意终将取决于儒家式婚姻缔结能否与婚姻自主权兼容。


其一,平日里,思之丈夫每天都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事繁重的劳役,心里早已积满了想要反抗的力量,原本就想要倾诉自己的不情愿,但无可奈何,越发压抑。其二,寻夫心切,早已精心准备好了御寒衣物,纵然是千山万水,都要送去,足以感天动地。其三,得知丈夫已死,又滋生出了满腹怨恨,滔滔泪流何尝不是一种控诉,促使原有的各种情绪得到了彻头彻尾的发泄,城墙简直都会为之动容。道教信仰参与进来,无需神仙的显性出场,即可把城塌的原因艺术化地解释为,承托着石墙的山体神灵和孟姜女发生了情感共振,引致出了拟人化的自我崩塌,或者毁于天地神灵的掀翻。丈夫长期在外失联,悲剧的发生肇始于强权的碾压。且不论有些流传版本认为所修所塌的并非齐长城,而是秦长城,甚至存有秦始皇想要霸占孟姜女的情节,孟姜女以死明志,单就眼前真实存在的长城来说,原本就属于强权的显性象征。人的力量终究是微弱的,道教信仰恰恰可以释放出反抗强权的意旨。

家庭坐落在国家的统辖范围内,婚姻的存续会受到国家的影响,原本无可厚非,关键问题在于,国家如何对待婚姻家庭。据《礼记·大学》所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最明显地表达出了家国同构的儒家构思。它在历史上的真实发生,通常需要追溯至周代,据《八佾》所记,孔子毕竟曾坦言,吾从周。曾有学者考证,周代确立了立子立嫡制度,由是而生宗法丧服制度、封建子弟制度、君臣和天子诸侯制度等。[11](P453)显而易见,各种制度都立基于伦理,塑造出的是伦理意义上的国家,意在把国家定义为由伦理认可和维护的共同体,彰显着一定的人口在伦理的凝聚下起居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见于后来的历史发展,且不论李斯法家受荀卿学说佐成秦制,[12](P511)即使唐代,亦难以认定为儒家化国度。同样是在《八佾》中,孔子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据《唐摭言·述进士》记载,唐太宗幸临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不自禁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哪里还能体现出礼与忠的对称,而是强烈凸显着法家韩非子所说的臣要顺君的礼教意旨,刻画着国家是由政制认可和维护的共同体,彰显着一定的人口需要在政制力量的组织下起居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孟姜女虽是故事中的人物,但她所感知到的恐怕正是真实存在的政制意义上的国家。无论是在儒家的诉求中,还是在法家的构思里,婚姻都深深地勾连于国家建制,两家的区别其实不只是体现在关于国家的定义上,更是体现在家与国的互动上。

据《为政》所记,季康子问曰,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子答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见于《孝经·广扬名》有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移孝作忠固然可以让君臣如同父子,但那只是出于推及拟制,君臣关系其实并不具有真切实在的父子内里。父子置身于家庭的私生活领域,君臣则属于公领域范畴。由私向公转换,必然会发生内容流失,流失掉的正是血缘关系。若是不能坚决落实儒家式的推及拟制,君主怎会爱民如子。各家男丁被征去修筑长城,无疑涵涉着法家式的臣民要以君主为纲的强行征召乃至无条件服从。即便会像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所说的那样,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促使人生价值实现层层超越,但《荀子·子道》还曾强调,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君,君臣关系的上面还存在着更高的道义,怎能任由君主劳民无度。尤其是《孟子·梁惠王下》曾言,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点明了暴君非君,甚至可以放伐,但儒家思想未必能够产生儒家自身所预期的作用。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