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2021-08-30 15:17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从立场上看,蔡元培把美育当作解决现实问题的手段,其论有自觉的功利主义性质。蔡元培是一个革命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美育思想并非形而上的哲学,而是现代中国的一剂药方:“我以为吾国之患,固在政府之腐败与政客军人之捣乱,而其根本则在于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而毫无高尚之思想,惟提倡美育足以药之。”[63]蔡元培是以反功利的美育来救治现代中国的功利主义,所以也是一种功利主义,是一种追求民族文化更新、国家社会进步的功利主义。不独蔡元培为然,现代中国所有的美育思想,都有以丰富人性来改良社会、以美化人心来净化社会的实际考虑。现代中国面临文化失序、价值混乱、政治不上轨道的现实困境,以至于诗人郭沫若也把美育视为社会改造工程的项目之一:“我们中国现在弄得这般糟……政治的不完美,科学的不发达……固然是重大原因,而艺术的衰亡、堕落,也怕是最大的原因之一。美的意识的麻痹,怕是空前未有的。”[64]着力发掘美育的道德伦理内涵,强调甚至夸张艺术的社会功能,是现代美育思想的主要特点。蔡元培认为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培养健全人格,还具有发展“共和精神”、培养公民道德、推动国家进步的使命。在这种功利主义驱使下,蔡元培也就无法从容把握宗教所蕴含的人类的“最高的理想”以及认定这理想的“直观方法”。[65]
[63]蔡元培:《在天津车站的谈话》(1919年5月10日),《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630页。
[64]郭沫若:《文艺之社会使命》(1925年5月18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205页。
[65]参见屠孝实:《科学与宗教果然不两立么?》(1922),唐晓峰、王帅编:《民国时期非基督教运动重要文献汇编》,第49~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