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2021-08-30 15:17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贺麟的观点:“中国人民本来就是对宗教的东西持容忍态度的。既然佛教和伊斯兰教在很早以前就已传入中国,且根植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那么基督教也是能够使自己适应这个新土壤的……既然基督教一点也不比佛教差,那么我们就有各种理由,想着在中国的未来会有一个基督教的新时代”。[101]就中国文化的宽容性、开放性而言,当然以也应当对基督教持容忍的态度,蔡元培严格的排斥态度或许是一种情绪性的固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宽容的中国可以包容外来的佛教,但“基督信仰传华以来,有15个世纪的漫长历史,自入华伊始,便致力于本土化,却迄今未见成功,未尝建树一种略类于中国佛教的中国基督教”。[102]原因很多,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根本性质不相容,肯定是答案之一。蔡元培的固执也不过是中华文化长期冷漠基督教的一个表现。重新考察“以美育代宗教”,正提示着我们对中西文化宗教进入更深入的研究,树立一种比蔡元培更为理性、更为宽容的自信来规划我们的文化。
[101]贺麟:《基督教和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1929),《文化与人生》,第161、162页。
[102]唐逸:《幽谷的风·文化批评》,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