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2021-08-30 15:17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当蔡元培认为中国人与宗教“没有甚么深切的关系”时,显然也是以西方基督教为宗教典范。无论是杨、贺的“弥散性宗教”、“甚低的”宗教,还是蔡的“未尝感非有宗教不可”,都确实指出了中国文化、中国“宗教”的特点。以基督教为标准,本土的“宗教”都不太够格,所以说中国无宗教也自有道理。中国传统人文基本没有天与人、理性与感性、彼岸与此岸的对立以及因此而来的紧张与冲突,对宗教的需求相对淡薄,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但有一个问题是必须注意的,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新文化人在理智上是反传统的,过去的中国“无宗教”,告别过去的中国是否还不需要宗教?这至少在理论上是一个问题。蔡元培没有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其思想中延续传统的一面。这样一来,蔡元培现代规划中的“中西古今”就有一个复杂关系:其一,他引进西方现代性意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只有在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康德二元论的烛照之下,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性才能清晰;其二,他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解又失却了宗教之维,所以他的西方观是片面的;其三,他之所以片面,又恰恰因为他赓续了轻宗教的中国传统,且由西学构建起来的中国美育论又转为发挥中国文化的自主性以对抗西方文化、宗教的努力。这就是其“以美育代宗教”的文化民族主义的多重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