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2021-08-30 15:17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但基督教在蔡元培的眼中,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曾在西方人面前为义和团的排教行动辩护,他还认为即使在西方,基督教在现代也无增进道德的功效。[82]他还特别交代,他之提倡美育与其“在德国受有极深之印象”有关。[83]他也高度评价法国信仰自由以及1912年明文规定教育中“不得参入宗教之律”的做法,[84]并认为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摆脱了宗教的现代法国相似。[85]
蔡元培不会否认中国传统道德僵化与保守,但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发扬中国的人道主义传统而不是重返宗教来解决。“以美育代宗教”就是以现代的、自由的艺术和世俗人道主义代替早已落后的宗教,抵制当时正在中国传播的基督教。然而,说基督教没有增进道德的功效,显然难以得到历史的支持;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是“人道主义”的,也只能在中国教育宗教感不强的意义上才说得通。如以自由释人道,则中国传统教育多有违反人性之处。按照蔡元培的观点,最多只能说现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不需要宗教。
问题在于:宗教是否如蔡元培在论美育时说的,只是知、情、意综合的“精神活动”或只是包括德、智、体、美的“教育”系统?
[82]蔡元培:《我之欧战观—在北京政学会欢迎会上的演说词》(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页。
[83]蔡元培:《传略(上)》(1919年8月),《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668页。
[84]见蔡元培:《欧战后之教育问题—在天津青年会演说词》(1919年3月29日),《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594~595页。
[85]蔡元培:《华法教育会之意趣》(1916年3月29日),《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380~3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