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规划的“以美育代宗教”
2021-08-30 15:17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其实,蔡元培也探索过宗教的超越性。他以为:“宗教之根本思想,为信仰心……然则最后之宗教,其所含者,仅有玄学中最高之主旨,所谓超生死而绝经验者,其研究一方面,谓之玄学;其信仰一方面,则谓之宗教云尔。”[86]这是就基督教说的。至于中国宗教,如“佛氏之学,非不宏深,然其范围以哲学之理论为限”。[87]也许正是基于佛教的启示,蔡元培把宗教的“信仰心”理智化、哲学化:“我曾经把复杂的宗教分析过,求得他最后的原素,不过一种信仰心,就是各人对于一种哲学主义的信仰心……我愿意称他为哲学的信仰,不愿意叫作宗教的信仰。”[88]在1921年有关宗教问题的谈话中,蔡元培明确提出以哲学“代”宗教的观点:“将来的人类,当然没有拘牵仪式、倚赖鬼神的宗教。替代他的,当为哲学上各种主义的信仰。”[89]宗教不会永存,但其中的仪式、信仰仍为人类所需要,在经过现代自由的洗礼之后,它的仪式可由美育来代替,它的信仰可由哲学来代替。这就是说,蔡元培也意识到仅仅美育,还代替不了宗教的。只有这双重代替之后,宗教才彻底丧失其存在的必要性。
就蔡元培一再说宗教的“信仰心”且要用哲学来代替宗教的“信仰心”来看,他已清楚地意识到,在现代文化系统中,科学、美育之外,还需要哲学。蔡元培说过:“似乎真善美各种问题,都可用科学来解决,而尚不能。所以现在是科学与哲学互相承认、互相补助的时代。”[90]不但科学不解决意义与价值问题,仅仅艺术也不能回答意义与价值问题。在有关“以美育代宗教”的评论中,论者一般充分注意到他这种“以哲学代宗教”的思路。
[86]蔡元培:《哲学大纲》(1915年1月),《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338、339页。
[87]蔡元培:《〈学风〉杂志发刊词》(1914年夏),《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293页。
[88]蔡元培:《非宗教运动—在北京非宗教大同盟讲演大会的演说词》(1922年4月9日),《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591页。
[89]这是蔡元培宗教观的核心。此后他一再说:“我个人对宗教的意见,……始终认为宗教上的信仰,必为哲学主义所替代。”《关于宗教问题的谈话》(1921年8月1日),《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381页;“‘真正之宗教,不过信仰心。所信仰之对象随哲学之进化而改变,亦即因个人哲学观念之程度而不同。是谓思想自由。凡现在有仪式有信条之宗教,将来必被淘汰。’是孑民自创之说也。”《传略(上)》(1919年8月),《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670页。
[90]蔡元培:《真善美》(1927),《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