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
2021-08-30 15:5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明儒学案》有一条:“《传习续录》言‘心无体,以人情事物之感应为体。’”[26]这应该是对277条的简化,是阳明后学王塘南凭记忆的引用。他的记忆中把“天地万物”改为“人情事物”,倒也是合于阳明思想的。王塘南批评阳明此说有以心为虚、以事为实的弊病,可能并没有完整、具体地了解晚年阳明的思路。[27]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者佐藤一斋据阳明此277条语录作为一说云:
目能视五色,而目中无五色。万物之色,即目之色也;耳能听五声,而耳中无五声,万物之声,即耳之声也;鼻口能辨臭味,而鼻口无臭味,万物之臭味,即鼻口之臭味也;心则为一身之主,能知觉是知非,而心中无是非,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即心之是非也。故夫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口之于臭味,无有此心为之主,则竟不能视听臭味,然则视听臭味,即亦心之能知觉是非者使然也。是知人心实主宰于万物,而耳目口鼻,殊其感应之发窍也。凡万物之与我相关者如此。[28]
按阳明此277条语录所说颇不容易理解,一斋之说,亦供参考而已。[29]照阳明心学或良知学体系来说,本心即心之体,本心以万物一体为体,如何又说心无体?我想,这可能需要从感应论的方面来理解。依前面两节所说,目与色,耳与声,鼻口与嗅味,是感与应的关系。同样,心与万物之是非,也是感与应的关系。如果目中充满了颜色,它与外部世界的五色就不能发生感应。耳鼻口亦然。如果心有体是指心中填满了是非,它就不能也无法对外感发出应答,从而无法发生感应活动。阳明此条所说,应该是指这样的一种论点。“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应当是说,人心与天地万物的感应是心的主要活动内容,而感应中对是非的辨识则是心的本质能力。[30]
[26]《明儒学案》上册,卷二十,江右王门学案五,第484页。
[27]但塘南此说亦点出阳明格物思想向实事的转变。
[28][日]佐藤一斋:《传习录栏外书》,黎业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13~214页。
[29]宋儒程伊川云:“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其兄明道亦有此说,“明道尝曰:天下事,只是感与应尔!先生初闻之,以问伊川,伊川曰:此事甚大,当自识之。”与阳明此说有近似处。
[30]邓艾民先生认为这一条语录表达了一种泛神论的思想。同时,邓先生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这段话,认为“既然在某种意义下,心没有体,那么所谓的存心、尽心就不能只以心为对象,而必须通过对客观的天地万物的理进行研究,才能真正认识本心。”氏著:《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