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
2021-08-30 15:5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那么怎么证明人心与天地、鬼神也都是同体一体的呢?阳明于是扩大和延伸了他的感应论思路,他的回答是,人心与外物的关系,人心对外物之感的应,不限于恻然悯惜。如人心面对天之感,而有仰其高的应;人心对于鬼神的变化,而有吉凶的辨别;这些都是广义的感应之几,所以说:“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在这个论证中,人只要与外物有所感应,外物的感动引起了你的恻然之心,这就证明你与此外物是一体的,否则就不会感动你发出这样的恻然回应。而且,人只要与外物有所感应,外物的感动引起了你的恻隐以外的其他心念,这也证明你与此外物是一体的,否则就不会感动你发出这样的心念回应。这个论证比起用不忍之心的感应来论证,又跨了一步。在感应的关系中,不是心意构造对象物,而是感应关系构建起了心物二者的一体性,或者说,感应关系是一体性的自身显现。
再进一步,阳明认为,这种感应之几的基础,还在于你与万物之间是一气流通的、联通的,它的存在和你的存在是一体感通的,如同一个人自己的身体各部分一样。这就又引出了气的一体论。本来,阳明对于人心与外物一体的证明,只需要感应之几为基点,而由于天地鬼神的问题,又逼出了气的一体论。《传习录》下另一条即274条与此段的后半相关:“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6]这里第一句话讲的“人心一点灵明”的意思就是前一段中讲的意思:“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什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这里第二句讲的“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就是气的一体相通论,与前一段最后一句“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一致,说明《传习录》下274和336两段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气的一体论,超出本文的主题,我们不在这里更多讨论。同时,从这一段后面的说明:“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可以看出,阳明的思想和证明,是以“灵明”即“心”为其中心和关键的,体现出心学的特点,这一点我们在最后一节再加讨论。
[6]《传习录》下,274条,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第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