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

2021-08-30 15:5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另一段重要的资料是:

一日讲良知万物一体。有问木石无知,体同安在?……公因答问者曰:“譬如无故坏一木、碎一石,此心恻然顾惜,便见良知同体。及乎私欲锢蔽,虽拆人房舍、掘人家墓,犹恬然不知痛痒,此是失其本心。”[4]

有一天阳明宣讲良知与万物为一体之说。有学生问道,木头石头无知无情,怎么说它们与我们是一体同体的呢?怎么证明良知与它们是一体的呢?这里阳明的回答与前面一段一样,“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就是说,你见到某物的某种状态,它使你产生了不忍之心,这就是感应,就是你的良知与某物为一体的证明。这里的良知与万物一体,与上面所说的仁心与万物一体是一致的,都是用心物感应来证明万物一体。

某物的状态对某人发生作用是“感”,某人由之产生了不忍之心是“应”,二者的此种联系,即是阳明所说的“感应之几”。这也说明,阳明是用这种感应之几来证明仁心良知与万物一体的。从这里也可以更明白前面所引那一段的说法,人见孺子之入井,而发怵惕恻隐之心,这就是你的仁心与孺子的感应。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发不忍之心,这就是你的仁心与鸟兽的感应;见草木之摧折而必发悯恤之心,这就是你的仁心与草木的感应之几;见瓦石之毁坏而必发顾惜之心,这就是你的仁心之与瓦石的感应之几。凡有如此的心物感应,便是一体的证明。

可见在阳明之学,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亦表达为仁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良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由是,他对万物一体的证明,常常是论证良知与万物为一体或人心与万物同体。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把万物一体的讨论变为心物关系的讨论。另一方面,在心物关系中心的一面,他关注的是仁心和恻隐之心。由他强调一体之仁心和恻然顾惜可知,在他看来,只要外物感发人的不忍之心,便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证明;这表明在他的观念里,万物一体的问题,主要的和首先的,还是奠基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意识,“仁”对应为恻隐不忍之心,由此去论证人与万物的一体性。


[4]《王阳明全集》新编本,吴光等编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册,第1655页。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