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网

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

2021-08-30 15:5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无论如何,由以上所说可见,王阳明晚年讲学,既提出明觉的观念,又用虚灵昭然来修饰明觉,体现了他对良知的规定和说明不是简单的。但无论如何,“虚灵”“昭然”都主要是用以显明“明觉”作为良知主体的“能知”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能知不限于认识论的能知,更主要以指道德知识的能知),故这些说法的出现应该是立基于良知“知是知非”的要求。[46]

阳明晚年既特别重视万物一体,而阐发良知的“真诚恻怛”,同时也重视强调良知作为虚明灵觉的知性意义。我认为,站在王阳明晚期的立场,若还只单纯地在《大学》心、意、知、物的结构下去讲知是心之虚明灵觉,明确心知的特性,意义不大。把虚灵明觉与真诚恻怛讲成两分,也不能显示良知的统一性。而应该密切联系万物一体,像其答聂文蔚书一样,讲清楚所谓虚明灵觉同时就是恻隐恻怛的感受性,这样就在思想整体上更为一致了。如果离开恻隐恻怛去讲虚明灵觉,只讲知是知非或自知善恶,晚年阳明学的特点就不突出了。所以虚明灵觉往往是阳明在区分心性诸概念时对心知的界定,而不是从其晚年良知学思想整体来讲的。只有由良知明觉来讲,从不离良知来讲,明觉才能完整体现王阳明的思想。如果孤立地去看阳明论虚明灵觉的话,就会错会了阳明的思想。


[46]虚当然还可以有生存论、境界论的意义,但这里说的是虚明、虚灵,故是以能知主体为主。

责任编辑:郑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