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
2021-08-30 15:51 来源:深圳社会科学
黄宗羲在总论阳明之学时说:
先生悯宋儒之后学者,以知识为知,谓“人心之所有者不过明觉,而理为天地万物之所公共,故必穷尽天地万物之理,然后吾心之明觉与之浑合而无间”。说是无内外,其实全靠外来闻见以填补其灵明者也。先生以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即理也,故于致知格物之训,不得不言“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夫以知识为知,则轻浮而不实,故必以力行为功夫。良知感应神速,无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此其立言之大旨,不出于是,而或者以释氏本心之说,颇近于心学,不知儒释界限只一理字。释氏于天地万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复讲,而止守此明觉;世儒则不恃此明觉,而求理于天地万物之间,所为绝异。然其归理于天地万物,归明觉于吾心,则一也。向外寻理,终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总使合得,本体上已费转手,故沿门乞火与合眼见闇,相去不远。先生点出心之所以为心,不在明觉而在天理,金镜已坠而复收,遂使儒释疆界渺若山何,此有目者所共睹也。[47]
黄宗羲所说的明觉近于朱子讲的知觉,而与阳明所说的明觉有所不同。阳明所说的明觉是良知,而黄宗羲所说的明觉只是知觉,这是他对阳明学的误解。他所说的灵明也不是阳明所说的灵明,而是朱子学所说的灵明。所以黄宗羲对阳明学的“立言之大旨”的理解有很多问题。对阳明而言,心之所以为心,即是明觉良知,而不能说“不在明觉而在天理”。
[47]《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明儒学案》上册,卷十,姚江学案,第181~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