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之物:人参与明末清初的辽东变局

作者:李中跃  2020-05-14 11:19  新传播    【字号:  

人参对明末清初的辽东变局产生了社会性的影响。


粗放的采参模式,也附带恶化了东北生态。须知人参的生长环境要求很高,与周边的生物有很强的共生关系[1]。人参生长区都是生态良园,对维系当地气候、水文和黑土及其他物种的生存都具有益处。人参的存在,意味着该区物种繁茂,所谓“一荣俱荣”。但采参主要是在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进行,本身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粗放掠夺式的过度采挖,必然会大量破坏地表植被、土壤、水文以及其他物种,可谓“一损俱损”。该区植被、土层、水文以及其他物种的破坏,甚至消失,则会加剧黑土流失和不良气候。明末以来东北水旱灾害不断,使人参采挖更易造成人参坡地水土流失[2]。已有学者指出近代东北的黑土等水土流失,在晚清就已出现[3]。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近代东北的黑土等水土流失,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种下了祸根。反过来,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延缓了生态恢复,自然也就不再利于人参的再生长,加速该区人参的锐减。这也是满清政府封山育参效果了了的重要原因。而清代中前期东北野山参的锐减,一方面造成嘉庆以后“秧参”增多,使“辨参”环节在人参贸易过程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另一方面,国内野山参的锐减和居高不下的市场,成为国内参药功效下降、高丽参与西洋参趁机崛起的重要源头,进而导致近代世界人参贸易格局发生转变。0[4]


[1]王铁崖主编:《中国人参》,第48~52页。方士福:《野山参鉴别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8~12页。

 

[2]张士尊:《明代辽东自然灾害考略》,《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魏刚、于春燕:《明代中后期辽东地区的水旱灾害与饥荒》,《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3]衣保中:《近代以来东北平原黑土开发利用的生态代价》,《吉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穆兴民等:《东北3省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关系的演进》,《中国水土保持》,2009年第5期。

 

[4]0方士福:《野山参鉴别经验》,第4~6页。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第227~233页。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