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儒学变迁史略说
作者:冯达文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以简略的方式描述了儒学变迁的逻辑进程。
年,深感意犹未尽,遂撰本文,进而开显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
一、孔子的立足点:原事原情与原人
“事情”的原委,自必要追溯到儒学的老祖宗孔子。孔子学问的出处,是随时随处随情随事指点为“仁(人)之道”。如《论语》所记其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孔子这些提法,都是就“事”说“事”,就每一不同之“事”呈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论“仁”。“仁”不是一个“类”概念,孔子不作“类”归。“仁”其实只是一种肯定性评价,相当于“好”或“是”之类的意义。[1]
“君子”为“仁”的人格化体现。孔子论“君子”称:“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周急不济富。”(《论语·雍也》)……这里所谓“君子”,广泛涉及个人的精神品格和对不同人、事应取的不同态度。显见,孔子对“君子”也并未给出一个具“类”的意义的介说。在《论语》中,孔子有“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一语,此语显示的,就是孔子对“类”的区分没有兴趣。我们知道,“类”是借助于认知方式,通过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而建构起来的。孔子无意于“类”的区分与综合,意味着孔子没有使自己的“仁”学落入认知分辨的陷阱,从而保持了它的“原”义。
孔子讲求“原事”“原情”,也即“原人”。此间所谓“原人”,不是发生学意义上的,不涉及从哪里来、怎么生成的问题。也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不追问处在什么位置、属于什么层级的问题。就其相对于下来要讨论的“类”的观念如何出现、如何发展的视角而言,是指还没有诉诸经验认知、还没有进入“类”,也即还没有被抽象过、被改变过的一种原本形态与原本状况。“原”实际上构成本文所取的哲学逻辑进路的一个起点。下面会看到,尽管这一进路并不是我喜欢的。
这里首先需要申明的是,孔子立足于“原事”“原情”“原人”引申价值的这种诉求,既非经由经验知识做出分辨的,自也是先验的;亦非落入对待比较中加以拣择的,自又是绝对的。如果说“本体”概念是以先验性、绝对性为认准,那么毫无疑问,孔子的“仁(人)”具足本体意义[2]。
二、“原人”的坠落与形上学的建立
然而,“原人”不可能不被抛落到分崩离析的现实社会受支配,被肢解,遭改变。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一语,所说“性相近”,指的就是“原本”的状况,“习相远”则意味着人在现实功利争夺中难免被染习。老子“朴散则为器”(《老子·二十八章》)一说,“朴”也指未被分解、未经改变包装过的原貌,分解散落为“器”,便只作为工具被使用了。现实这种变迁取概念的方式行进,便是:“原人”之“人”脱落为各别个人-功利个体;“原情”之“情”代之以追逐功利之“知”-“术”;“原事”之“事”则被作为“知”的客观对象而指为“物”。各别个人、知、物等概念或言说的时兴,构成为形而下的经验
[1]郝大维、安乐哲所著《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称:“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术语,它经常被译为‘human-heartedness’或‘benevolence’。寻求这个词之叙述的理解而不是本质主义的理解,将导致把它看成是指‘令人信服的人’这样一类人。可以这样推想,这个词‘意指’特定历史条件下这样一些人的生活和思想方法:他们为他们自己的世界树立了榜样,而不是指可以用抽象名词表达的本质。”(见该书中文版作者自序,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页)此说甚当。
[2]请参阅拙著:《孔子思想的哲学解读—以〈论语〉为文本》,《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