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儒学变迁史略说

作者:冯达文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  

本文以简略的方式描述了儒学变迁的逻辑进程。


世界。

面对在利益上各自独立且互相争夺的各别个人,就需要有一统制的力量。知术的开发(庄子书中所谓“浑顿开窍”)正出于寻找统制力量的需要。统制力量不可能顾及不同个人不同形物的特殊状况和特殊需求。它必须具有普遍意义才能获得统制性。“类”就是这样一种东西,逐“类”的过程由之开启。战国中期以后,哲学家们纷纷以能作“类分”“类归”“以类取”“以类予”“异类不比”之论辩以显示自己的认知能力。然而,如果仅从经验归纳的角度给出“类”,这种“类”还是盖然性的,还属形而下的经验范畴。只有把“类”的根据与本源上溯“天命”“天道”“天理”,才能争得先验性与绝对性。又且,在形而下的经验的范畴内,人们更多地只会讲求客观性;唯诉诸“天命”“天道”“天理”,诉诸先验性,才能帮助人们摆脱形下杂乱的困顿而把价值追求往上提升同时使这种提升亦且获得客观必然性意义。由是,形上建构日渐成为哲学家们追逐的宏伟事业。

毋庸置疑,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最早致力于形上建构的,自当是老子。老子以“无”论“道”,就是要与形下经验世界撇清关系。老子的形上建构包含着宇宙论与本体论两个向度。两个向度显然都为儒家所借资。其中的宇宙论向度,经黄老思潮为汉唐儒学所吸纳,构成为儒学帮助各别个人走向天地宇宙依托天地宇宙建立价值的客观依据;其中的本体论向度,则经魏晋玄学为宋明儒学所援引,构成为儒学引领各别个人变化“气质之性”契接“天命之性”的理论基础。

儒学由之开展了自身恢弘体系的建构。

 

三、儒学脉络的宇宙论及其精神导引

儒家脉络的宇宙论形上学,虽为入汉以后经董仲舒等学人的努力得以成为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深远的体系,但其源头实可追溯到孟子与《中庸》。

我们前面已提及,孔子没有“类”观念,亦且不多谈“性与天道”[1]。就是说,孔子无意于把自己的价


[1]《论语·公治长》记:“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