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儒学变迁史略说

作者:冯达文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  

本文以简略的方式描述了儒学变迁的逻辑进程。


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1]这就是把宇宙生化过程描述为元气—阴阳—四时—五行—万物的一个过程。四时为春夏秋冬,时间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涉东南中西北,为空间观念。这一宇宙论实际确认,元气—阴阳之气,作为一种生命力,是在时间空间交变的节律中生成长养人人物物的;人人物物既受制于时空变迁的节律,则对人人物物均可依其在时空交变的状况而作类归。由之,以五行、四时、阴阳取“类”便具正当性。中国传统的“类归”的认知方式也因之得以形成。那就是:把单个个人或物归入类中,把小类归入大类中,从“类”来考论单个个人或物的特质与价值,由是构筑了中国古典文明的最基本最通行的认知方式[2]

宇宙论的系统建构与类归认知方式的建立,如上所说顾及的本是客观“事实”,其得以为孔子孟子认取的价值信仰提供根据,此中之关键仍在敬仰、敬畏与感恩。董仲舒写道: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3]

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其间。春生夏长,百物以同;秋杀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4]


[1]《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第362页。

 

[2]关于“类归”认知方式的讨论,请参阅拙著:《冯达文自选集》之《重评中国古典哲学的宇宙论》一文,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年。

 

[3]《春秋繁露·王道通三》,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329页。

 

[4]《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同上书,第354页。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