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儒学变迁史略说

作者:冯达文  2020-09-02 10:37  新传播    【字号:  

本文以简略的方式描述了儒学变迁的逻辑进程。


在中国哲学史上,《易·系辞上》最先对形而上与形而下作出区分,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这里所说的形而上之“道”,就指的宇宙生化的本源与过程。这个过程,《易·序卦》描述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就已从宇宙生化论人的生成,从人的生成论人应取的制度和价值。人及其价值认取的正当性,不再仅诉诸“原情”“原事”,而必须上诉于天地了。可是,天地宇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要说它生人生物没有问题,要指认它同时还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源头,怎么可能呢?[1]然而,我们看《易传》。《易传》是以阴阳论万物的生成长养的。《易传》“乾”卦“彖”传写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是说,天地宇宙由阳气(乾元)的发动,而生生不息,成就各种物类。这是对生命的正面肯定,为儒家的根本立场。当中,“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语,特别提示儒家如何从宇宙生化的客观事实,转出人应取的价值:

“乾道变化”,万物万类得以生化(品物流形)。在生化过程中,由于种种不同的机遇,便生成了种种不同的物类、不同的个体;物类的不同、个体的差别,构成为各自的“命限”—一种给定性也即限定性,是为各得其“性命”。这本是宇宙生化的客观事实,然而为什么又可以以“正”—“性命之正”,来做肯定性的价值认取,成为帮助人把价值往上提升的依据呢?而且这种生化的客观事实,还可能是极其偶然(偶合)的,为什么竟可以从偶然性的事实变迁,引申出合目的性的价值信仰?原来,儒家的这种宇宙论认为,天地宇宙在生化过程中正是以种种可能是偶然性的方式使万物的生养获得公正性与均衡性的。如温顺的物类,其繁殖力强;凶猛的物类,其繁殖力弱;人类被赋予聪明才智,便不再有强劲的腿爪,矫健的翅膀;等等。这就是“命限”。

“命限”固然是限定,却又是给定:天地宇宙让一种物类与别的物类不同,正好就赋予它以别的物类不同的长处,不同的活动场域。“性分”既是自然的,这是事实;但也是“自足”的,这就转出了价值。就是说,天地宇宙在生化过程中给一种物类或个体予以限定,让它在某一方面某一场域不能有所作为,必亦让它在另一方面另一场域有充分施展的可能。而且,外面的世界既然充满偶然性,即意味着提供了种种机遇。对于人类来说,只要能够以“正”面的态度善待自己的禀赋,巧对每一境遇,珍惜每一机会,都可以实现其自己。而整个的天地宇宙则正是由种种偶然的生生化化求得均衡性的:每一种物类、每一个体把自己的禀赋充分展开,恰好就满足了世界永续发展的要求。

“象”传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上》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也是在强调,被拽落下来的各别之人,可以借宇宙论把自己往上提起;只要遵循宇宙变化之道自强不息地付出努力,都有可能成为圣贤,使自己有限的存在汇融到天地宇宙无限发展的长河,获得普遍永恒的意义。

但《易传》受制于筮法。其宇宙论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中“两仪”可释为“阴阳”,“四象”可释为“四时”,但缺失“五行”。“五行”主要标识空间观念。只有把“五行”引入,构成为元气—阴阳—四时—五行系统,才能更好地揭示农业文明条件下宇宙万物生存长养的时空节律和“类”观念的正当性。

在儒家脉络中,无疑来到汉代之董仲舒,才比较完整地建构起这样一个系统的宇宙论[2]。董仲舒


[1]牟宗三即称:“董仲舒是宇宙论中心,就是把道德基于宇宙论,要先建立宇宙论然后才能讲道德,这是不行的,这在儒家是不赞成的。”(《中国哲学十九讲》,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第76页。)牟氏就认为从宇宙论不能引申出道德价值。劳思光更称:两汉至唐代为中国哲学的衰乱期。“秦汉之际,古学既渐失传,思想之混乱尤甚。南方道家之形上旨趣、燕齐五行迂怪之说,甚至苗蛮神话、原始信仰等等,皆渗入儒学,以至两汉期间,支配儒生思想者,非孔孟心性之义,而为混合各种玄虚荒诞因素之宇宙论。……”(《新编中国哲学史》二卷《导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2]董仲舒的宇宙论,源出于黄老思潮。但本文无法详述。有兴趣的学人请参阅拙著《道家哲学略述—回归自然的理论建构与价值追求》一书之第二章《黄老思潮》和第五章《道家与儒学》之第二节《董仲舒:儒学价值信念的宇宙论证成》,巴蜀书社,2015年。

编辑:新闻中心-实习生02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