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路径*—对先行示范区民生幸福标杆战略定位的理论探讨

作者:谢志岿 李卓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民生发展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初心,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要求。共建共治共享民生发展格局的主要特征有完善的民生内容体系、优良的民生服务质量、多元的服务供给主体、广泛的民生服务覆盖和高效公平的供给体系和制度机制。根据《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意见》对民生的战略定位,结合深圳实际,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在策略路径上需要注意如下几点:民生发展的社区化、在地化,民生供给的合作化,民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长远性、渐进性,以及民生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法治保障。


(一)民生发展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人的需要”和“生产发展”的辩证运动关系,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规律,[4]决定着一个时期社会的主要任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历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涨船高”;人民期待不断提升生活的“美好度”,不断增强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体,改革开放40年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次精准把握和界定,无不以凸显群众需求和时代发展为最终旨归,体现着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立场和宗旨情怀。[6]

目前,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7]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尽管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发展质量相对不高,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收入分配、经济与社会发展、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平衡,市场竞争、效率发挥、潜力释放、有效供给、动力转换、制度创新不充分,[8]生态、民生、脱贫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和不足,人民需要的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好的社会保障和更充分的就业等还相对短缺。只有解决这些矛盾,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4]魏志奇:《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共享发展的新要求》,《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9年第1期。

[5]颜晓峰:《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6]沈江平:《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广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7]邓纯东:《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民论坛》,2019年第20期。

[8]李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中国智库网,2018年1月12日。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