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路径*—对先行示范区民生幸福标杆战略定位的理论探讨

作者:谢志岿 李卓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民生发展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初心,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要求。共建共治共享民生发展格局的主要特征有完善的民生内容体系、优良的民生服务质量、多元的服务供给主体、广泛的民生服务覆盖和高效公平的供给体系和制度机制。根据《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意见》对民生的战略定位,结合深圳实际,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在策略路径上需要注意如下几点:民生发展的社区化、在地化,民生供给的合作化,民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长远性、渐进性,以及民生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法治保障。


(三)民生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资本及其自身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和目的。[14]与资本主义把物质财富作为生产目的不同,社会主义把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生产的目的。斯大林在阐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15]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6]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发展目的的关注不同,在根本上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不同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坚持生产资料私有制,获取利益是资本的核心目标,只有在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时,在不影响物质财富的增殖和利润产出的条件下才对劳动者的生活境况进行关注。社会主义生产在关注利益和效率的同时,更关注公平,把改善和发展民生作为目的,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17]它仍然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范畴或者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8]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党和国家始终把社会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和发展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积极破解民生难题,坚持均衡普惠的民生发展之路,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民生内涵不断丰富。党的十九大更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民生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点,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的优越性,在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雄厚基础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会比以往更加注重民生发展,更能彰显中国特色。

所以,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路径的过程中,坚持推进社会建设,重视民生发展,有利于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积累新经验,有利于为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找到新思路;有利于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增强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法性;有利于为世界其他国家促进社会发展,增进人类福祉树立新典范。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78~279页,转引自李文成:《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08年,中国人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

[15]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59页,转引自李文成:《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17]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9页。

[18]杨明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红旗文稿》,2019年第12期。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