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路径*—对先行示范区民生幸福标杆战略定位的理论探讨
作者:谢志岿 李卓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民生发展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初心,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要求。共建共治共享民生发展格局的主要特征有完善的民生内容体系、优良的民生服务质量、多元的服务供给主体、广泛的民生服务覆盖和高效公平的供给体系和制度机制。根据《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意见》对民生的战略定位,结合深圳实际,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在策略路径上需要注意如下几点:民生发展的社区化、在地化,民生供给的合作化,民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长远性、渐进性,以及民生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法治保障。
(三)多元的服务供给主体
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突出民众的共建和共享功能,因此必须发挥社会主体作用,让民生服务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供。与社会治理格局类似,民生服务也同样需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体制机制。民生服务多元供给,有助于克服过去由政府部门单一供给所产生的弊端,丰富民主服务的内容,提高民生服务供给的效率和专业化程度。在民生服务中,企业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主体,衣食住行等基础民生内容,须臾不可离开企业,这是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相区别的地方。尤其是在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过程中,企业化运营的物业公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民生服务中,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必须发挥好企业作用。同时,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专业效能,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或申请志愿服务等,满足群众对于公共服务的多元需求。此外,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汇集群众力量扩大民生供给,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形成多主体共同提供公共民生服务的格局。
(四)广泛的民生服务覆盖
纵观民生服务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民生服务领域基本采取了开放性、包容性强、覆盖面广的民生服务政策,消除了因身份等阻碍共享公共服务的制度藩篱,让外来人口比较容易在当地就业、入学、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等,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这些城市的做法为深圳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积累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真正的共建共治共享是一种在保障人民生活方面,不区分种族、民族乃至户籍的一种理想状态。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在建设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城市过程中,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19]不断扩大民生服务的覆盖面,实施科学合理、积极有效的人口和社会保障政策,有序推进外来(包括境外)人口身份上和待遇上的城市化、市民化,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包容性发展。
[19]《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