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建共治共享的民生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路径*—对先行示范区民生幸福标杆战略定位的理论探讨

作者:谢志岿 李卓  2021-08-12 17:59  新传播    【字号:  

民生发展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初心,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内在要求。共建共治共享民生发展格局的主要特征有完善的民生内容体系、优良的民生服务质量、多元的服务供给主体、广泛的民生服务覆盖和高效公平的供给体系和制度机制。根据《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意见》对民生的战略定位,结合深圳实际,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在策略路径上需要注意如下几点:民生发展的社区化、在地化,民生供给的合作化,民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长远性、渐进性,以及民生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法治保障。


三、民生发展的策略路径

《意见》的出台为深圳未来30年的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由于《意见》所提出的目标要求比较高,深圳目前在民生领域的现状与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医疗、教育、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部分民生指标也存在一定差距。[21]因此,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既需要对标先进,又需要根据深圳的实际情况,采取符合民生发展内在规律的路径和措施,不断提升深圳民生服务水平。

(一)民生发展的社区化、在地化

1929年,美国社会学家克莱伦斯·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主张以较小人口规模的邻里为都市生活的基本单位。邻里以小学为中心,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中,每一个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邻里单位内小学周边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规模有限、设施齐全的邻里单位保证了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便捷满足日常生活需要。“邻里单位”理论构成了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之一,对城市社区建设包括我国的小区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按照该理论,每一个社区是一个自足性很强的生活空间,包含了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这些设施位于社区中心,居民可以便捷地获得这些服务。深圳在建设民生幸福示范区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以社区为单位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内容和必要设施,包含在规模适宜的社区之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努力打造十分钟生活圈,最大限度实现公共服务社区化、在地化,让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需求,在社区即可得到满足。

(二)民生供给的合作化趋势

区域发展一体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发挥比较优势,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在民生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城市间优势互补性强,更需要加强区域民生发展的合作化。与周边的惠州、东莞等地相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但土地资源相对不足,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可建设用地面积有限,用地相对紧张,深圳的住房、教育等多项民生内容成本较高,供给紧张。就基础教育而言,深圳居民平均年龄较轻,育龄阶段人口比重高,婴儿出生率高,学位缺口较大,与实际需求差距大,制约着“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实现。东莞、惠州等地,建设土地面积相对较大,成本相对较低,中小学学位可挖掘空间较大。因此,通过购买学位或者区域合作化办学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深莞惠相邻区域人口在东莞、惠州等地就近入学,互通有无,有利于解决这一民生痛点问题。对于东莞、惠州而言,一方面可以盘活土地资源,实现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可通过深圳优质教育的带动,提升东莞惠州临深片区的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最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共同发展。


[21]李卓、谢志岿:《迈向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载《深圳社会建设之路》。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