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瞄准的技术路径:逻辑、困境及对策*—以“核对信息系统”为例

作者:廖爱娣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经过40多年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瞄偏现象依旧存在。在信息化时代,技术路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技术瞄准的数目管理、流水线操作、风险控制优先的运行逻辑可以提高救助精准度,减少“人情保”“关系保”,为工作人员保驾护航。但是,技术路径具有两面性,在救助瞄准的价值导向上容易出现技术至上的趋势,程式化的流程容易降低救助瞄准效率,与此同时数据大量聚集与信息风险并存,可以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以瞄准效率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保障”的三维应对之策。


四、社会救助瞄准的技术路径完善之策

上文以核对信息系统为例,分析了其蕴含的技术逻辑以及折射出社会救助瞄准的技术路径所面临的三大悖论性难题,本节提出应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以瞄准效率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保障”的三维应对之策。

(一)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保障技术瞄准初衷

技术路径所提供的精准化数目管理、便捷的流水线操作以及对风险的控制的确具有很大优势,不可避免出现“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的趋势,造成技术瞄准初衷的“异化”,要破除这一悖论性难题,维持以人为本的救助初衷,必须以价值理性为导向。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救助瞄准的技术路径只是一种方式、一种工具,是为了将救助资源精确地分配给政策目标群体,并不能够代替其需求,工具与目标不能混淆。于被救助者而言,接受救助是人的一项基本人权,而对于国家而言,是一种单向的行政给付行为,也是国家负有的义务以及自身存在的正当性证成,让受助者能够有尊严的生活,帮助自助者[22]。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贯彻在社会救助瞄准的全过程。其次,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绩效评估制度,将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改变自上而下的考核模式,放权于群众,则可避免在运行过程中过渡重视量化指标而忽视与人最直接、最核心的需求。最后,需关注实实在在的救助对象,而不仅仅是附着在人身上的数据,需大力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入发展观念,积极主动发现潜力,激发能力,实现输血与造血方式的结合,资助方式从单纯的物质资助向扶智与扶志转变,避免数据脱贫、数据脱困的现象。


[22]毕红静:《从传统到现代:我国社会救助的变迁历程》,《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蒋悟真:《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理念及其维度—兼评〈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的完善》,《法学家》,2013年第6期。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