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瞄准的技术路径:逻辑、困境及对策*—以“核对信息系统”为例

作者:廖爱娣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经过40多年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瞄偏现象依旧存在。在信息化时代,技术路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技术瞄准的数目管理、流水线操作、风险控制优先的运行逻辑可以提高救助精准度,减少“人情保”“关系保”,为工作人员保驾护航。但是,技术路径具有两面性,在救助瞄准的价值导向上容易出现技术至上的趋势,程式化的流程容易降低救助瞄准效率,与此同时数据大量聚集与信息风险并存,可以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以瞄准效率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保障”的三维应对之策。


随着救助范围拓宽、救助对象异构、救助环境复杂化,传统的瞄准机制越发捉襟见肘。学者也提出要建立统一的贫困人口瞄准机制[11]、信息共享机制[12]、发挥信息化数据平台在精准扶贫、精准救助中的积极作用[13]。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45号),提出要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到2014年2月,《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申请和已获得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为审核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依据。”紧接着民政部于同年4月出台《关于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民发[2014]83号),对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进行规定。此后,各地核对中心陆陆续续成立,并搭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核对信息系统),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截至2018年,核对信息系统作为社会救助瞄准的技术路径已实践数年,它实践效果如何?本文将以核对信息系统为案例展演其蕴含的技术逻辑,在此基础上讨论技术路径的困境,以期为社会救助技术瞄准提供一些参考。

依托“2018年民政部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立与效果评价”项目,课题组于2018年9月2日至10月20日在吉林、山东、浙江、海南、贵州五省进行实地调研,主要采用座谈法和深入访谈法,与省、市级核对中心领导及主要负责人进行座谈会,与各级核对中心工作人员及低保户进行无结构访谈,访谈提纲主要涉及系统建设、业务开展、日常管理、部门合作和效果评价五个方面。


[11]汪三贵,Albert Park:《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2]蒋悟真,李其成:《社会救助“救急难”机制构建问题探讨》,《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13]刘欣:《功能整合与发展转型:精准扶贫视阈下的农村社会救助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