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瞄准的技术路径:逻辑、困境及对策*—以“核对信息系统”为例

作者:廖爱娣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经过40多年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瞄偏现象依旧存在。在信息化时代,技术路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技术瞄准的数目管理、流水线操作、风险控制优先的运行逻辑可以提高救助精准度,减少“人情保”“关系保”,为工作人员保驾护航。但是,技术路径具有两面性,在救助瞄准的价值导向上容易出现技术至上的趋势,程式化的流程容易降低救助瞄准效率,与此同时数据大量聚集与信息风险并存,可以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以瞄准效率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保障”的三维应对之策。


二)流水线操作减少“人情保”、“关系保”

image.png

技术治理对主体、方式、目标、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精细化。传统的识别机制是由乡镇(街道)负责入户调查、群众评议等初级识别程序的实施以及原始数据、资料的收集,而由县级审批单位对上报材料进行核查、审批,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只能基于材料进行评议,可能会出现错保、漏保的情况,对下级机构的监督作用也大大减弱。但是,核对信息系统拥有一套严格的技术运行程序,各级行为主体的权责分明,以全省统一系统的海南省为例,首先,由申请人提出申请,签署《社会救助家庭经济信息核对授权书》《诚信承诺书》,并提交身份证、户口本、银行流水账单以及相关证明;其次,乡镇(街道)负责信息收集、扫描及上传,并发起核对申请;然后,县级核对中心线上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核对身份证号是否正确、家庭成员是否齐全、授权书等是否规范,然后再进行提交;再者,市级核对中心则进行二次审核并提交;接着由省级核对中心进行自动比对操作,并生成核对报告;最后再逐级反馈,由乡镇(街道)对符合要求的申请对象进行入户调查。由于全国核对信息系统正处在探索阶段,各地发展水平不均衡,核对信息系统在平台层级、运行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15](图1),但“申请—核对”基本呈现“自下而上发起、从上往下反馈”的流水线操作。核对信息系统的技术逻辑实现了人与数据的分离,乡镇(街道)主要负责身份证等不可修改信息收集,而数据集中在县(区、市)级、市(州)级或省级,作为审批单位的县级部门拥有了实质性审批权力,可以避免基层的人情保、关系保。


[15]调研五省核对信息系统建设概括:山东省使用民政基础平台,省级统一建立,部省对接,市、县核对信息系统对部分指标进行补充;吉林省使用民政基础平台,省级统一建立,未部省对接,市、县核对信息系统对部分指标进行补充;浙江省未使用民政基础平台,省级统一建立,未部省对接,市、县核对信息系统对部分指标进行补充;海南省使用民政基础平台,省级统一建立,未部省对接;贵州省未使用民政基础平台,省级未统一建立,未部省对接。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