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瞄准的技术路径:逻辑、困境及对策*—以“核对信息系统”为例

作者:廖爱娣  2021-08-30 15:51  新传播    【字号:  

经过40多年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瞄偏现象依旧存在。在信息化时代,技术路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技术瞄准的数目管理、流水线操作、风险控制优先的运行逻辑可以提高救助精准度,减少“人情保”“关系保”,为工作人员保驾护航。但是,技术路径具有两面性,在救助瞄准的价值导向上容易出现技术至上的趋势,程式化的流程容易降低救助瞄准效率,与此同时数据大量聚集与信息风险并存,可以构建“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以瞄准效率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保障”的三维应对之策。


(三)通过风险控制为工作人员保驾护航

黄晓春将技术治理归纳为风险控制优先、强调“事本主义”的改革观、工具主义地动员社会三个特点[16],风险控制优先的特点在核对信息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入户调查、邻里走访、群众评议等传统识别机制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由于缺乏确切的数据容易引起救助对象的疑惑与不满,引发基层工作人员与救助对象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由于社会领域宏观政策存在模糊性,导致风险向下层聚集[17],所以目前核对信息系统中的技术逻辑以风险控制优先的阶段性特征显现,第一,以客观数据作为决策依据,通过核对信息系统获取的家庭财产、收入信息均为客观数据,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来源,工作人员可有理有据地向救助者进行解疑,具有说服力,减少工作人员与救助对象之间的冲突。第二,增加一道“安全网”,纵观社会救助审核流程,在传统的调研方式之外,还有核对信息系统进行补充,不管是作为“前置筛选机制”(置于入户调研之前)还是“后置保障机制”(置于入户调研之后)都能够降低“瞄偏”风险。第三,风险转移,核对信息系统在承担救助对象各类信息核查的同时,便承接着“瞄偏”的风险,技术将风险从人向系统转移,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与风险,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6]黄晓春,嵇欣:《技术治理的极限及其超越》,《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17]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8页。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