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抑或渎神:欧文·戈夫曼的世俗宗教观论析

作者:王晴锋  2021-09-15 14:41  新传播    【字号:  

欧文·戈夫曼的世俗宗教观主要体现于他对互动仪式的阐述,人际仪式是互动秩序及其神圣性的根源。个体在世俗仪式的关照下被敬若神明,他们是现代社会的神圣客体,在日常互动中受到尊重、供奉并竭力维护其脸面。个体主义观念下的现代人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自己的偶像,又是自己的牧师。然而,世俗性的人际仪式亦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其结果是导致神圣性的退化,这些因素包括面对面互动系统的权宜性和偶然性、情境的异质性、作为人的自私本性、自我的情境性以及商业化的侵蚀等。互动仪式也可能是工具性的,戈夫曼由此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个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


在每一个社会里,行为规范通常被组织化为各种准则,它既确保社会成员行为得体,又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回报。对此,戈夫曼区分了两种社会准则,其中一种准则支配着实质性规范与实质性表达,它们构成了法律、道德和伦理;另一种准则支配着仪式性规范和仪式性表达,它们便是礼仪[2](P55)。戈夫曼主要探讨礼仪规则和仪式性准则,遵守礼仪规则包含着某种道德品质,在社会拟剧的层面上,戈夫曼称之为“拟剧忠诚”“拟剧自律”“拟剧审慎”等[10](P212-228)。因此,道德规则、互动约定和仪式秩序是一体的,对运作共识的道德承诺是互动的基本原则之一。

综上所述,戈夫曼的社会理论具有两面性。个体既是精于算计的博弈操控者,也是谦恭殷勤的绅士。而互动仪式也具有两面性,一种是本真的仪式表演,另一种是虚伪的仪式表演,它是仪式掠夺和剥削。在现实生活里,不是所有的个体都遵循虔诚的仪式展演,在尔虞我诈与谦恭礼让之间,还存在伪善的互动状态。虚伪的仪式展演是行动者满足私欲的掩盖手段。因此,表面上的互动道德也可能是一种伪善,也即神圣的、具有自我超越性的仪式表演可能成为掩饰世俗意图的工具,恭谨的礼仪背后可能潜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和自我中心主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皮笑肉不笑、阳奉阴违、笑里藏刀、假仁假义。行动者不仅能够利用世俗的语言、行为和身势等来攫取私欲,而且也能够操纵神圣性的符号和仪式来谋取私利。戈夫曼将这种机会主义的操控者称为“道德贩卖者”[10](P251)。因此,在戈夫曼的圆形剧场里,人际互动呈现出一种充满张力和权宜性的结构。这是戈夫曼社会学的“基本辩证法”[10](P251)

编辑:郑令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深圳新闻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BY WWW.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